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14版
发布日期:
二夹弦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付红伟:
咱亳州的“宝贝”不能失传
  13岁进戏校学戏,14岁正式登台演出,坚守戏曲舞台四十余年,近日,二夹弦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国家一级演员付红伟做客由古井贡酒年份原浆古20冠名播出的大皖徽派栏目,将自己对二夹弦舞台艺术的眷恋娓娓道来。从刻苦学戏到被迫中断到重返舞台,再到如今不遗余力地宣传推广二夹弦,付红伟用“坚守”二字表达了对二夹弦的热爱,以及传承传统文化的责任感。
  缘起:父亲是我的领路人
  徽派:您唱戏有多少年了?
  付红伟:13岁开始,目前有40多年了。我从小和戏结缘,七八岁开始就喜欢戏曲,我父亲是个戏迷,和当地唱戏的老师都认识,父亲经常带我到剧院听戏。
  徽派:当时听的主要是什么戏?
  付红伟:主要是河南豫剧。因为那时候没有太多的文艺节目,听戏是父亲唯一的爱好,他经常跟我讲河南的豫剧大师,还给我讲京剧的四大名旦,各个流派,时不时还给我唱几句。我父亲现在80岁了,还在票房唱戏。当时我很小,不懂什么流派,就觉得好听好看,台上花花绿绿的都深深吸引着我。我是土生土长的亳州人,当时叫亳县,我们听得最多的就是河南豫剧,因为紧挨着商丘、鹿邑。小时候家里条件不是很好,唯一一台录音机,我每天抱着它,放学没事就打开,听《朝阳沟》《打金枝》《花木兰》,就跟着学,跟着唱;后来又听京剧样板戏,像《杜鹃山》《红灯记》《龙江颂》《沙家浜》。家里没有戏服,就拿个枕巾当水袖舞来舞去,觉得很有意思,现在想想挺好玩的。
  徽派:那时候就非常向往舞台吧?
  付红伟:非常向往。儿时的记忆非常清晰,又很美好,可能从那个时候开始,我对戏曲的迷恋,对戏曲的热爱在我内心种下了一颗种子。上世纪50年代,亳县有二夹弦剧团,各种原因吧,解散了。直到1980年的时候,当时的亳县政府非常重视,开始恢复二夹弦剧种,并成立了专门的戏校,在全县招生,大概有一万多人报名,最后录取了40人。我很幸运,收到了录取通知书。
  学戏:得益于恩师严要求
  徽派:开始接触二夹弦是什么感受?
  付红伟:二夹弦是主要流行于鲁西南、豫东豫西、皖北一代的戏剧剧种,它有两百多年的历史。为什么叫二夹弦呢,因为它的主要伴奏乐器叫四弦,就是每两根弦夹着一股马尾进行演奏,在山东叫两夹弦,在安徽和河南叫二夹弦,还有的地方叫“大五音”或者是“乱弹”。这个剧种的唱腔活泼优美朴实,多演一些生活小戏,来源于生活,很受老百姓喜欢,很多地方称之为“半碗蜜”。
  在亳州,二夹弦也非常受群众喜欢。比如说,我的老师吴志修,艺名金蜜蜂,我们亳州当地有“撕绫罗、打茶盅,不如金蜜蜂哼一哼”“不吃不穿不过年,也要去听二夹弦”这样的顺口溜,有一定的群众文化基础。
  徽派:您自身条件这么好,是什么吸引您一直坚持唱二夹弦?
  付红伟:二夹弦最大的魅力就在于真声吐字,假声拖腔。它是在纺棉小调的基础上吸收很多地方剧种、民间曲艺发展起来的,通过一代又一代的民间艺人的改良和努力,最后形成了二夹弦这个剧种。所以它的唱腔难度非常大,比如假声尾音往上翻的时候就比较难,不像梆子戏,大腔大韵,嗓子条件好就可以,需要很多技巧的东西。
  进入戏校以后,天不亮,老师带着我们晨跑,喊嗓子,学唱腔,回到宿舍之后就压腿,做基本功训练。有一次,高温天气,烈日炎炎,武功老师带我们去操场跑圆场,也不知道跑了多少圈,老师还跟在我们后面,拿个藤子棍,稍微慢一点就敲一下屁股。现在想想,要是没有当时老师的严格要求,就没有同学们今天的艺术成就。
  中断:多少次我梦回舞台
  徽派:您在舞台上主攻哪个方向?
  付红伟:进戏校的时候老师就培养我唱旦角,唱花旦,唱青衣,演了十几出大戏。后来,随着我的个头长高,没人跟我配戏了,校长说,你改小生吧。
  就这样,我是小生、旦角两个行当都唱过。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唱《金玉奴》,这个戏是河南辉县的王三龄老师给我排的,现在老人家已经快八十岁了。第一次汇报演出这个戏的时候,我十四岁,第一次登台非常高兴,也非常紧张,第一个亮相,舞台下喔的一声,我心想这是什么情况?定目一看,底下黑压压全是人,我特别紧张,声音发抖,念完一段白后,台下观众给了我很多鼓励。我现在想想不是唱得好,可能是我年纪小,扮相也特别好看,瘦瘦的,小小的,能演这样一部大戏,大家觉得我特别可爱。观众的认可,给了我更大的信心。
  徽派:最困难的时候,是怎么度过的?
  付红伟:在戏校的时候,老师给我排了十几部大戏,像《金玉奴》《红珠女》《孟姜女》《审母杀父》《画龙点睛》等等,取得了一些成绩。直到1988年的时候,随着文化市场的冲击,戏曲走下坡路。那时候,我们梆剧团和二夹弦剧团合并,改成为亳州梆剧团,以二夹弦为辅。因为市场不好,大家要生存,每月几十块钱的工资不能养家糊口,所以转行的转行,离开的离开,走了一大部分,二夹弦演员仅仅剩下十几个人了。
  90年代初,有五年时间,我淡出舞台,回家相夫教子。但我非常怀念戏曲舞台,很多次梦到在舞台上和同事们练功,唱戏,聊天,很难舍,醒来特别失落,特别可惜,心里总有一股力量在激励我,可能让我会在某个时间段随时登上舞台去演出。后来到1997年的时候,老团长找到我,让我回去上班。当时孩子也大了,这么多年的一个心结,我毫不犹豫就重新回到舞台上了,但毕竟脱离了很多年,从基本功到唱腔,可以说跟同事们是落下了一个很大的距离。那个时候我就给自己定下来一个目标,指定了一个方向,就是要加倍地努力。舞台艺术就是曲不离口,拳不离手,早上练基本功,上午吊嗓子,把以前所学所唱所演的剧目重新拾回来,反反复复听,反反复复练。
  坚守:担负起传承的责任
  徽派:然后一直坚持到了现在?
  付红伟:中间过程有很多难忘的经历,比如我们每年演出很多场次,出去的时间少则一个月,多则三个月,演的都是大戏。因为我挑大梁,老团长看我特别辛苦,就每月补助我十块钱,让我补补身体。记得我们在山东演出,结束后卸车装台,因为那时交通不便,从黄河南边到北边要摆渡过去,否则会耽误第二天的演出。到黄河边的时候,已经夜里十一点多了,我们大家就一箱一箱往船上搬,道具箱,服装箱,分几次过河。十一月份,又是夜里,天气比较冷,我们女孩子就抱在一起,互相取暖,互相鼓励加油,明天的演出一定不能出差错。这段记忆让我至今印象都非常深刻,作为戏曲人,不仅要吃身体上的苦,更要担负起一份责任。
  徽派:说到责任,作为传承人,您会想些什么?
  付红伟:2008年的时候,我被评定为省级非遗传承人,那时候我对传承人这个角色还没有特别深刻的认识,就没有那么大的压力;2018年的时候,我被评定为国家级的非遗传承人,我突然感觉身上的担子重了,这是一个剧种放在我身上了,这是国家对我的信任和认可,所以我一定要尽我最大的能力把它传承好,这是我的责任,也是我的本职工作,应该干好的。
  我利用业余时间,和社区、学校联系,跟大家分享咱亳州的“宝贝”。在各方面的支持下,我现在是亳州学院的客座教授,这十年,我进校园很多次,给学生们讲戏曲知识;后来又成为亳州幼儿师范学校的老师,每周都会去上课,目的就是把二夹弦这个民族文化传播下去,让下一代有这样的认识。二夹弦流传了那么多年,其间不断地发展演变,所有的版式、特色,经过很多代艺人的不断努力和创造,才有今天的体系、表演和唱腔,不能失传。
  徽派:您心中还期待着什么样的舞台?
  付红伟:我一直想实现的,如果能有机会的话,排一个特别经典的戏,走进国家大剧院,代表这个剧种,给所有不了解二夹弦的观众留下一个好的印象。下一步我还会继续带徒弟,培养学生,还是多排一些二夹弦的剧目,多让老百姓听和看,这本身也是一种传承。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李燕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