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指之间,芳华十年。十年来,凤台县党员干部群众踔厉奋发,锐意进取,聚力发展,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经济实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大为改善,城乡面貌显著变化,党心民心高度凝聚。2022年8月,凤台被评为全国县域发展潜力百强县。
产业“聚起来”工业“强起来”
凤台是传统煤电重镇。如何甩掉煤电依托,实现产业转型跨越发展,把工业做强做大,是凤台这十年主攻的重点课题。面对严峻的发展环境和艰巨的发展任务,从探索到成熟,从开发到开放,一个个目标从纸上落到地上,砥砺十年,凤台交出一份优异的“成绩单”。
凤台兴东智能制造科技企业孵化器获省科技厅认定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凤台经济开发区荣登省级第三批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凤台县农民工返乡创业示范园获省级农民工返乡创业示范园;凤台县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获批新认定省级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成功培育规上企业66家,涵盖机械制造、精细化工、新型建材等行业;规上工业营业收入49亿元,较十年之前翻了两番……
过去十年里,凤台以项目发展为核心目标,不断优化营商环境,走出一条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结构更优、优势充分释放的发展新路。十年来,发展高新技术企业17个,累计专利授权量800余件。主动承接长三角、珠三角、合肥都市圈产业转移,通过精准发力,保障了项目快速推进。
如今的凤台,产业集群集聚、干事创业氛围浓厚、产城进一步融合……工业强,才是硬实力,在凤台正逐步变成现实。
农业“好起来”乡村“靓起来”
党的十八大以来,凤台农业走向现代,农村走向繁荣,农民走上小康。这十年,成为全县农业农村发展最快、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生活水平提高幅度最大的“黄金十年”。
凤台县农业“大托管”模式,被农业农村部推荐为全国农业社会化服务典型案例;凤台入列全国农业社会化服务创新试点县;凤台被列为第一轮省级农村改革试验区和省农业生产“大托管”示范县等等,捷报频传,成绩抢眼。
凤台县是农业大县,是国家粮食生产主体功能区之一。经过十年的发展,已经从过去“汗滴禾下土”,到现在无人植保飞机等智能化农机装备在广袤的田野上忙碌,高空测报灯、自动虫情测报灯等现代化装备为农业增产护航,技术服务APP随时为农民答疑解惑,如今种田在“指尖”也在“云端”。
据介绍,十年来,凤台全县粮食总产量由2012年的56.94万吨,增加到2021年的61.2万吨,实现粮食产量“十九连丰”。十年来,凤台围绕“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这一中心目标,以加快现代农业建设为主线,以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应用为根本支撑,调整农业农村经济结构,大力发展优质农业、标准农业、品牌农业和现代农业,促进了农业农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截至2022年,凤台依法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1393个,发展家庭农场2108个,实施农田水利“最后一公里”建设项目5.5万亩,新建高标准农田2万亩,建设优质专用小麦生产基地7.9万亩,投资16亿元的牧原生猪养殖基地建成投产,成为第二批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与江苏绿港联合投资6.8亿元的长三角一体化合作项目建成投产,拥有28万平方米亚洲最大智能温室集群,智能化生产管理水平达到世界先进,已获批创建长三角绿色基地。
如今的凤台,粮袋子满,菜篮子丰,农产品市场琳琅满目,农民腰包越来越鼓……一幅“粮食稳、产业兴、乡村美”的新画卷正徐徐展开。
科技“新起来”人才“聚起来”
创新是高质量发展的“永动机”。十年来,凤台抢抓重大机遇、激活创新“因子”,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为民解难,为企纾困作为科技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催生更多新技术新产业,开辟经济发展的新领域新赛道,培育了一批批科技型企业、创建了一批批高质量创新平台、转化了一批批重大科技成果,为县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推动一流创新要素向凤台集聚,激荡高质量发展“一池春水”。
2012年以来,凤台先后获国家三农科技服务金桥奖1项、省科技奖8项、市科技进步奖23项,评选县科技奖23项,获奖科技人员300多人次。加大引进人才、引进智力工作力度。鼓励企业引进省内外高层次科技人才,激励科技人才服务企业、创新创业。2013年开展享受县政府津贴科技人才和企事业单位聘请科技专家费用政府资助评选活动,评选出享受县政府津贴人才8人,企事业单位聘请科技专家费用资助企业5家,名县外专家享受县政府特殊津贴。
2012年以来,凤台先后备案科技型中小企业70多家,纳入高企培育库,采取‘一企一策’方式重点培育。先后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51家、省高新技术培育企业13家,有限期内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9家。认定省、市创新型试点企业19家,认定省民营科技企业9家、省级农业科技专家大院3家、市级“科技小巨人企业”2家、市级农业科技型企业15家。认定重点新产品6项、高新技术产品50多项。组织15家企业参加全国创新创业大赛,精兴生物等多家企业获市奖,入围省半决赛。
生态“绿起来”城乡“美起来”
2022年,凤台成功创建省级森林城市。十年来,凤台通过“创森”开展,绿色,已经成为凤台的特有名片;绿色,让凤台焕发勃勃生机。
据介绍,凤台县扎实推进森林城镇、森林村庄建设,已创建省级森林城镇2个、森林村庄24个,已实施15个乡镇130个行政村的高质量农田林网建设,新建和完善农田林网220公里,栽植中山杉36万株,折合造林面积6000亩,新增农田林网控网面积约18万亩。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25.9%;城区各类绿地面积1005.38公顷,绿化覆盖面积1038.68公顷,绿地率达40.20%,绿化覆盖率达41.53%,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2.32平方米。辖区内公路、铁路、水系绿化率达到97.91%,多项指标达到或超过省级森林城市的标准。
如今,漫步于这座城市,您会真切感受到绿的弥漫、水的清灵、韵的悠长。茅仙洞森林公园、济祁高速森林长廊、淮河生态廊道、茨淮新河廊道处处森林掩映,苍翠欲滴;永幸河公园、利民河湿地花团锦簇、候鸟成群;刘集镇、李冲回族乡等森林城镇异彩纷呈,争相斗艳。
十年来,凤台还以河湖治理、水土保持治理、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等项目为重点,将水文化、水景观主动融入到城乡生态文明建设中,规划建设一批高标准、高质量的水生态工程。实施环城水系综合治理工程和永幸河西延工程,总投资4.96亿元修复城区永幸河、明珠河、永菱河、利民河水系11.7公里;投资1400万元实施大古堆景观工程,通过生态护坡、护岸,整治河道岸线形态,展现出淮河凤城段独特的人水和谐新风貌;实施李冲回族乡邱家沟生态清洁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投资700万元,治理面积7.51平方公里。
如今的凤台,树木葱茏,绿意盎然,景色宜人……或许只有久居这里的人们才会发现,这座城市的颜值、内涵与温度,已不同往昔。
徐艳友李聪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张安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