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5版
发布日期:
我省探索建立濒危野生动植物基础数据库
  每5年发布一次生物多样性综合评估报告,加快建设野生动物收容救护中心等各级各类抢救性迁地保护设施……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从安徽省生态环境厅了解到,为切实提升我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平,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加快建设环境优的美丽安徽,我省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实施意见》,开启安徽省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新征程。
  根据《实施意见》,安徽将健全生物多样性调查监测评估体系。依托现有各级各类监测站点和监测样地(线),在长江(安徽段)、黄山等重点区域升级或新建一批生态地面观测(监测)站,逐步构建生态定位站点等监测网络。在禁捕水域和重点水域,组织开展水生生物资源定期定点连续监测和专项监测。探索建立濒危野生动植物基础数据库,完善安徽省地方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名录。
  依托国家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平台,我省将有效衔接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应用云计算、物联网等信息化手段,整合利用各级各类生物物种、遗传资源数据库和信息系统,在保障生物遗传资源信息安全的前提下推进数据共享。结合全省生态状况调查评估,每5年发布一次生物多样性综合评估报告。实施长江(安徽段)水生生物完整性指数评价。
  为强化保护修复,《实施意见》提出在国土空间规划中统筹划定生态保护红线,严守生态保护红线面积等约束性指标。加强安徽境内长江干流珍稀濒危及特有鱼类资源产卵场、索饵场、越冬场、洄游通道等重要生境的保护。重点加强扬子鳄、长江江豚等旗舰物种,安徽麝、黑麂等珍稀濒危物种,银缕梅、大别山五针松等极小种群以及黄山松等古树名木的保护和管理。
  同时,加强动植物迁地保护管理,优化建设动植物园,在大别山区、皖南山区探索建设原生态植物园。完善生物资源迁地保存繁育体系,加快建设濒危植物扩繁基地、野生动物收容救护中心、保育救助站、种质资源中心库及保护库(场、区、圃)等各级各类抢救性迁地保护设施。
  在推进生物多样性资源价值转化方面,我省将深入挖掘特色动植物资源,鼓励发展生态种植和养殖,积极支持绿色食品、森林生态标志产品、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等申报认证,打造地域特色品牌。
  探索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生态保护补偿机制,逐步扩大转移支付范围,加大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补偿力度。持续推进新安江-千岛湖生态保护补偿试验区建设;实施大别山区、沱湖、滁河流域等水环境生态补偿等。
  到2025年,我省将初步构建省级生物多样性监测网络和相对稳定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空间格局,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含风景名胜区)占全省陆域国土面积的8%,森林覆盖率不低于31%,湿地保护率达到53%,国家重点保护陆生野生动植物物种数保护率达到95%,国家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物种数保护率达到90%,95%的陆地生态系统类型得到有效保护。
  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姚一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