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月以来,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张靖华博士,在对肥东县桥头集镇国光社区小黄村一处名为“窝集”的荒地进行规划设计时,发现这块荒地有古代人生活的痕迹,“发现了砖瓦碎片,陶片、瓷片,附近村民还曾在耕地时发现过大量铜钱。”张靖华博士推测,这块名为“窝集”的荒地,可能是古人生活的聚落,很可能因为战乱等原因衰落湮灭在历史长河中。10月25日,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前往当地探访。
博士发现 荒地里有疑似古人生活痕迹
张靖华博士介绍,今年7月以来,他在对肥东桥头集镇国光社区小黄村附近一块名为“窝集”的荒地进行规划设计时,根据当地人的回忆结合一些地下遗留物推测,小黄村西部200米范围内,可能曾经存在过一个聚落,故名“窝集”;张靖华进行走访调查,通过对在该区域发现的瓷片研究分析后认为,窝集可能在宋代就有人居住。张靖华说,从当地群众耕田时收集的瓷片来看,主要为生活用瓷,包括从宋代到清代各个时期的碗、盘、魂瓶的残件,并发现了定制痕迹的粗瓷碗。张靖华认为这种带有定制痕迹的粗瓷碗一般都为餐馆或饭店所采用。
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采访得知,这块名为“窝集”的荒地2019年开始被承包开发为一处生态农业园,在规划设计过程中,张靖华博士发现了这处荒地存在古代人活动的痕迹。
记者探访 荒地土层内瓦砾瓷片很常见
10月25日上午,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来到位于桥头集镇国光社区小黄村附近的这块名为“窝集”的荒地,该区域多处能发现砖瓦、瓷片、陶片等人类曾经生活过的痕迹。窝集面积20亩左右,在承包户刘治龙的带领下,记者在一处池塘边土层内,看到了砖瓦、瓷片、陶片,有的瓷器碎片还比较细腻,“附近的大塘里也能捡到瓷片和铜钱,在塘的周边,大概有6处像这样散落着陶片、瓦片、瓷片,都是人类生活使用的东西。对于这些,本地百姓都习以为常了。”生态农业园工作人员王银飞介绍。
在附近的小黄村,记者看到一老宅有青砖砌成的大门,大门后面有坍塌的屏风,不过老房的屋顶都已坍塌,无人居住,大门口还有一口古井;在77岁的村民傅诗涛大爷家,记者看到两条他家祖上传下来的长板凳,傅大爷家房梁立柱都是上了年代的老物件,房梁上还雕着花。
村民讲述 几十年前挖出100多斤铜钱
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找到了小黄村80岁老人黄有义大爷,他以前做过村里的生产队长,黄有义认为窝集古代曾经有人居住,可能是个集镇,“比方说从合肥到巢县经过窝集,可能有小饭店之类,但是具体年代也说不清。”黄有义介绍上世纪60年代,有三位村民犁田,在窝集荒地上挖出来许多铜钱,“只有一个人还在,另外两个已经去世了。”黄有义介绍说。
记者随后找到了当年挖到铜钱的75岁村民黄学海,他在1960年代深秋犁田时,在窝集区域地下,挖出来100多斤铜钱,“当时我在场,挖出的铜钱有大有小,连成一串一串的,但是犁出来后都乱了。”
当地回应 已关注但目前不便下结论
对于“窝集”有古代人生活过的痕迹,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考古爱好者认为,“窝集”所处的位置地势低洼,不是高岗地,并不适宜发展,有可能只是一处古代村落,规模并不大,从找到的瓦砾等人类生活痕迹来看,年代也不是很早。
10月25日下午,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联系了桥头集镇国光社区党委书记王禹,他表示知道群众说的“窝集”并已经在关注,会邀请专家考证,希望详细考察下,桥头集镇政府工作人员也知道此情况并去查看过。随后,记者将采访到的情况反馈给桥头集镇镇长罗圆,他表示会把情况搞清楚,并上报给文物部门。
10月25日下午,记者联系上肥东县文管所一位负责人,他表示肥东县文物部门此前接到过反映,是基于老百姓口口相传的说法,也去现场查看过,窝集地面遗存基本看不到了,目前没有考古勘察报告,也不便轻易下结论。此外,这片区域不属于文物点,目前没发现古墓葬等,也没有大的基础建设,所以暂不好上报至省文物局申请保护资金。
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许佳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