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12版
发布日期:
“探索二号”返航“深海勇士”号完成第500次下潜
  “探索二号”科考船搭载着“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10月25日返回三亚,完成了大深度原位科学实验站在海底的布设试验。
  兆瓦时级别能源系统支撑海底智能探测
  该航次主要任务是开展中科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深海深渊智能技术及海底原位科学实验站”所研制系列装备的海试任务,以及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相关项目关键技术验证工作,参试装备包括海底基站、原位实验室、滑翔机等多型装备。本次海试采用中科院青岛能源所与深海所联合研制的国产技术,首次实现了兆瓦时(1000kWh)级别的固态锂电池在深海装备上的集成,并在千米级深海进行试验应用,验证了能源及其管理系统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以及实施了海底深海深渊基站-原位实验室-“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的水下联合作业。
  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副研究员陈俊介绍:利用基站所拥有的大容量电能,本次海试还对基站的海底航行能力和自主位点转移功能进行了验证,这项功能可以实现基站在海底的精确布放以及满足多个位点的作业需求。基站可以支持如原位实验室等平台在海底接入,并向其供电,同时各平台间信息互联,开展长期协同探测,作业模式更加灵活。
  1兆瓦时相当于电池组的总容量达到1000度的电量,是当前深海装备携带能源容量的最大值。这个技术使能源系统集成与管理技术实现了突破,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据介绍,兆瓦时级别的能源系统将为原位实验室所携带的高性能传感探测设备等实验系统提供长期能源供给,支撑开展无人无缆值守条件下的智能探测与原位实验。
  “深海勇士”号完成第500次下潜
  在长达11天的航次过程中,“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完成了第500次下潜,最大下潜深度为1450米,在完成水下9小时的工作后顺利返回“探索二号”母船。
  自2017年8月以来,“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在研制及运维单位的共同努力下,经受了高海况、高频次、高强度深海作业的考验,在南海、西南印度洋和西太平洋马里亚纳海沟等海域顺利执行了41个航次的任务。来自国内外61家单位,包括科研院所、高校、企业等的227位人员先后参与了下潜作业,在海底开展了深海科学考察研究、装备海试、水下搜寻与应急回收救援等任务。据统计,“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全部500潜次的平均水中时间为8小时17分,其中最长时间达12小时53分,平均下潜深度1957米,最大下潜深度达4546米。
  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研究员杜梦然介绍:通过这500个潜次的积累,“深海勇士”号已拥有一支专业化、职业化的潜航员队伍。在过去的五年中,他们坚持海上实际能力的提升,坚持开放、高效和低成本运行,不仅采纳了国际上先进的海上一日一潜的常规作业模式,还开创了独特的夜潜、连续2天3潜、天12潜等多种作业规程和纪录。通过这些努力,“深海勇士”号使我国科学家产出了一批有国际影响力的原创性深潜科考成果,也为深海关键技术与装备的研发与海试提供了重要支撑。据央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