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十年禁渔政策实施以来,长江渔政协助巡护员们发挥渔民熟悉水情的优势,守护着长江这条母亲河。近日,2021年度长江流域渔政协助巡护优秀队伍和优秀队员评选颁奖活动举行,安徽3支巡护队和7名巡护员获奖。
农业农村部公布的名单显示,安徽省铜陵市郊区护渔队获评2021年度长江流域禁捕水域渔政协助巡护优秀队伍二等奖,成为安徽省唯一蝉联此项殊荣的队伍。此外,安庆市大观区渔政协助巡护队和芜湖市繁昌区退捕渔民护渔队分别获得优秀队伍二等奖和三等奖。
芜湖市农业综合行政执法支队护鱼队的殷方海成为全省唯一的优秀队员一等奖获得者;安庆市迎江区长江禁捕协助巡护队的陈德好和池州市东至县长江禁捕渔政协助巡护队的张根友获得优秀队员二等奖;铜陵市义安区胥坝乡护鱼队的马明锁、巢湖管理局渔政管理总站禁捕巡护队的费世杰、宣城市泾县渔政协助巡护队的朱喜顶和淮南市潘集区渔政协助巡护队的许令宝获得优秀队员三等奖。
长江是中华民族的生命河、母亲河,也是世界上水生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河流之一。实施十年禁渔政策(从2020年1月1日至2030年1月1日),是党中央、国务院为全局计、为子孙谋作出的重要决策,是落实“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部署要求的历史性、标志性、示范性工程,是扭转长江生态环境恶化趋势的关键之举。农业农村部长江流域渔政监督管理办公室因时而动,流域各地各部门和社会组织因势而行,长江渔政协助巡护队应运而生。
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了解到,长江渔政协助巡护队员大部分来自转产上岸的沿江渔民,他们由昔日的“捕鱼人”变身为“护鱼人”。截至目前,长江全流域已建立起522支渔政协助巡护队伍,发展渔政协助巡护员2万余人。他们参与开展水域巡查、科普宣传、水生生物保护等工作,已成为长江十年禁渔执法监管工作的一支重要补充力量。
在颁奖活动上,农业农村部长江流域渔政监督管理办公室主任马毅表示,广大渔政协助巡护队员充分发挥熟悉水情、贴近群众、机动灵活、覆盖面广等优势,在开展水域巡查、鱼类保护、科普宣传等工作中作出了积极贡献,有效弥补了专业执法力量在时间和空间分布上的不足。
据了解,此次评选由农业农村部长江流域渔政监督管理办公室、农业农村部渔政保障中心、江西省农业农村厅指导,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分会、湖北省长江生态保护基金会等单位主办。
【巡护员的故事】
无论是否获奖,都要守好长江
在长江渔政协助巡护队伍中,绝大多数队员都是退捕渔民。在成为真正的“护鱼人”之前,他们或多或少都做了一番心理预期,因为从捕鱼人到护鱼人的身份转变,心理压力并不小。安徽的长江渔政协助巡护队员们用实际行动证明,他们可以适应并干好这份工作,其中7名巡护员拿到了2021年度长江流域渔政协助巡护优秀队员称号。10月28日,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采访了两位获奖巡护员,听他们讲述转变身份后的心态变化和巡护故事。
殷方海:会一如既往干好巡护工作
今年56岁的殷方海是芜湖市农业综合行政执法支队护鱼队的一员。两年前,他还是一位有着40年捕鱼经历的老渔民。2020年,芜湖市农业农村局公开招募“护鱼人”,殷方海报了名。让他惊喜的是,经过层层严格遴选,他成功入选成为一名巡护队员。
谈起从捕鱼人到护鱼人的身份转变,殷方海坦言,刚开始不太适应,工作也苦,但是因为长江生态环境亟需保护,他也是咬牙坚持。“主要工作就是巡江,遇到非法捕捞行为及时进行劝阻。虽然收入没有捕鱼时高,但心里是高兴的,想到自己承担着保护长江的责任,我就要好好干下去。”
回忆起自己两年来的“护鱼人”工作经历,殷方海感慨万千。他提到,刚开始禁捕的两个月,他们几乎每天不间断地在长江清理渔网,吃了不少苦头。“夏天气温40℃,在江面上巡护温度很高,下水去清网,汗直流。冬天夜间出去巡查,冻得发抖。”
此次获得安徽省唯一的优秀队员一等奖,殷方海直言心里很高兴。对于这份殊荣,殷方海有着足够的底气和自信,他表示自己虽然没有多少文化,但是从14岁就跟着父亲捕鱼,水上作业经验丰富,并且能吃苦。
“我是一个尽职尽责的人,交给我的工作任务,我肯定是要干好的。对于非法捕捞、非法垂钓等行为,我要及时阻止,这就是我的职责。”殷方海告诉记者,无论是否获奖,他都会一如既往干好自己的巡护工作。
陈德好:24小时不间断巡护长江
安庆市迎江区长江禁捕协助巡护队的陈德好在此次评选中获得优秀队员二等奖。今年52岁的他同样是资深老渔民退捕上岸成为了一名“护鱼人”。2020年7月2日,这个让陈德好牢牢记住并脱口而出的日子,就是他正式加入安庆市迎江区长江禁捕协助巡护队的第一天。
“我们是三班倒,24小时不间断地进行巡护。除了常规巡逻,还24小时待命,一接到举报电话,立刻紧急出艇赶到集合地点。”陈德好表示,参加巡护工作以来,他明显感觉到了巡护成效,现在巡护过程中很少看到非法捕捞行为,这让他觉得非常欣慰。“专家也经常过来考察,江豚在很多地段都经常出现,证明长江生态逐渐恢复。”
陈德好告诉记者,渔民转产转业,国家提供就业机会,他们作为渔民是内行,知道捕鱼怎么行动,对于巡护工作有着不小的帮助。“现在每月收入到手大概3000元,虽然不多,但是能响应国家政策,为保护长江出力,尽个人力量维护长江生态就很满足了。”
“我们大力宣传保护长江,给渔民们做思想工作,他们大多数还是很配合的。”陈德好表示,他为自己这份工作感到很自豪、很快乐,因为不仅找到了适合自己的职业,还能为长江生态保护贡献力量,今后会更加努力地做好本职工作。
【巡护队的故事】
铜陵市郊区护渔队:
日夜巡护长江,不设固定时间
长江渔政协助巡护队员们是为长江生态保护默默奉献着的特殊群体。他们所在的长江渔政协助巡护队承担着哪些工作任务?巡护工作成效如何?10月28日上午,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采访了获得2021年度长江流域禁捕水域渔政协助巡护优秀队伍二等奖的铜陵市郊区护渔队队长王军和铜陵市郊区农业农村局副局长许翔,倾听这支队伍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故事。
组建巡护队伍:九位渔民成功转岗
当时是缘于什么契机组建了铜陵市郊区护渔队的?据铜陵市郊区农业农村局副局长许翔介绍,2020年11月24日,农业农村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办公厅、财政部等联合印发《关于推动长江流域渔政协助巡护队伍的意见》,铜陵市郊区农业农村局将国家政策与当时退捕渔民转产就业的现实需求相结合,于是组建了由退捕渔民组成的巡护队。
“渔民们对容易发生非法捕捞行为以及鱼群集中的水域非常熟悉。他们成为巡护队员后,可发挥一技之长,使得巡护工作更加具有实效性。”许翔告诉记者,通过考试、审核和公示等环节,2020年12月1日,铜陵市郊区护渔队成功组建,9位昔日渔民变成巡护员并正式上岗。
巡护队的工作任务有哪些?许翔介绍,主要分为三大块:一是日常巡查防范,将日巡查和夜巡查相结合,同时进行联合巡查和跨市巡查等行动;二是日常宣传引导,向居民们发放宣传单页,加大禁捕政策、相关法律法规等宣传力度;三是配合执法,通过布控布点发现非法捕捞线索等,及时反馈给执法部门,形成监管打击合力。
日夜巡查结合:不设固定巡查时间
“我们没有固定巡护时间,错时错峰、夜间巡查是工作常态,因为不能让非法捕捞者摸准我们的巡查时间。”巡护队队长王军告诉记者,他们一天巡查时长大约在9个小时,上班时间一般从早上8点到晚上5点半,如果要进行夜间巡查,也有五六个小时。遇到案件需要移交处理,工作时间则相应延长。“有时凌晨一两点出去巡查,早上五六点收工。”
王军介绍,在铜陵市郊区渔政协助巡护队,每位队员平均每天巡护80公里以上,如果加上夜间巡查和错时错峰巡查,巡护里程经常在100公里以上。“郊区范围分为江南和江北,我们9名队员是分头行动的。”
巡护成效显著:非法捕捞大大减少
巡护队伍成立近两年来,在队员们共同努力下,长江铜陵郊区段水生生物资源明显恢复,非法捕捞大大减少。“巡护队成立以来,我们巡逻力度大,宣传也比较到位,巡护是有明显效果的,涉及非法捕捞的刑事案件0起。”王军表示,这两年来,他能明显感觉到江水更清了,江面上的污染物变少了。“以前很少能看到江豚,现在巡护过程中,常常能看到三五成群的江豚跃出江面,十分可爱。”
巡护工作取得明显成效,队员们的信心大增,工作动力十足。此次获评2021年度长江流域禁捕水域渔政协助巡护优秀队伍二等奖,王军感到非常荣幸,表示今后在政府大力支持下,队员们会更加齐心协力配合完成好每一项工作任务,希望巡护工作能更上一层楼。本版稿件由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汪艳采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