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5版
发布日期:
一件羽绒服怎么判断合不合格?
记者走进纤纺所,体验“绒子含量”检验过程

工作人员对羽绒进行分拣。
  今年4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羽绒服装新国标,将“含绒量”更改为“绒子含量”。朵朵白绒,是如何检测是否符合标签上的绒子含量的呢?11月8日下午,记者跟随安徽省质检院纤纺所的检验人员进行了体验。
   分拣考验检验人员的耐性
  11月8日,安徽省质检院纤纺所的质检室内,放着满满当当的质检设备。穿着白大褂、戴着口罩的工作人员,正在对送检的羽绒服进行相关指标的检测。
  “我们先要进行取样。”纤纺所物理室副主任王颖将送检羽绒服先用剪刀剪开,拿出部分羽绒后,将其放置烧杯内称重,“一次取4克。”她熟练地操作着设备完成该环节。
  接下来,是很关键的“分拣”步骤。“主要将羽绒中的绒子、绒丝、羽丝、毛片进行分拣,分别放入不同的烧杯内。”她告诉记者,“绒子对羽绒服保暖起着最重要的作用,也因此是我们选择羽绒服的主要指标。”
  而这一步,往往考验着检验人员的专业和耐性。手执镊子,一朵朵地捏起再放入,在记者看起来,它们长得几乎一模一样。“你注意看,绒子是像小伞一样,一朵朵的,而绒丝纤长,一根根的。”王颖向记者讲解,这一步,没有机器代替,都需要人工完成。
  大概四个小时后,分拣结束,进行到最后的称重。“(分拣出来的)绒子称重,再按照新国标的公式计算,就是标签上的绒子含量。”
   羽绒“漫天飞舞”是常事
  “看似简单,其实每一个环节都很复杂。”纤纺所所长助理王玮告诉记者,检测一件羽绒服是否合格,除了绒子含量,还包括填充物的蓬松度、清洁度和钻绒性,面料的色牢度、甲醛pH值、偶氮等一系列的指标,“有十五六项,如果标注的是鹅绒,另外要对鹅毛绒含量进行检测。”
  王玮举例说,在分拣环节,如果是熟练的人,大概用时四个小时,“如果是新手,先要判断,之后再分拣,耗时要更久。”
  王玮表示,检测不是一两个人就能完成的,“每个环节都有专业的人员负责,各司其职。”
  在检测的过程中,记者看到不时有羽绒“飞舞”,有的还粘在了头发和衣服上。“我们都习惯了。”王颖笑着说,这样的景象是检测中的常态。“上次一件羽绒被进行充绒量复测,我们两个人三天才拆完。”她向记者回忆,羽绒被充绒量显示有1250克,在手工将羽绒扒完后,再使用仪器将附在被套上的每一朵羽绒吸出来,以保证检测的准确性,“可以说(羽绒)是漫天飞舞。”
  绒子含量越高保暖性能越好
  羽绒服装新国标实施,标签上的名词怎么看?面对记者的疑问,王玮进行了解释。“充绒量很好理解,是羽绒服填充的羽绒总重量,以克为单位。”他表示,同款服装不同码数,一般来说充绒量会有区别。
  那“含绒量”和“绒子含量”有什么区别呢?“含绒量,是绒子和绒丝在羽毛绒中的含量百分比。”他解释,简单理解就是绒子加绒丝等于含绒量。“以前标注含绒量,有的商家可能填充了大量绒丝,克量高但保暖性差。”王玮表示,羽绒服装新国标后替换成“绒子含量”,对羽绒服装的定义是羽绒为填充物、绒子含量明示值不低于50%的服装,消费者一看就能判断保暖性如何。
  对如何选购,王玮也给出了建议。第一,看羽绒服标签上的执行标准,是否为新国标GB/T14272-2021;然后看绒子含量,如果越高,表示保暖性能越好;再捏一捏看手感,如果柔软细腻,表示绒子填充比较多;还可以拍一拍,如果能迅速恢复原状,表示蓬松度好,保暖性相对更好。
  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赵琳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