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2版
发布日期:
【戏画闲言】家教披上家政马甲,监管效能要提升
  本硕学历均毕业于名校,年龄在20岁至30岁之间,精通两三门语言,考取了各种证书,部分人还是海归……这不是互联网大厂在显摆员工队伍,而是一些社交平台上发布的家政服务人员的信息。家政行业已经那么“卷”了吗?据报道,她们中大多数是在“高学历家政阿姨”的头衔下,做着教辅的工作。以“家政”“成长陪伴师”等对外宣传,主要任务还是辅导孩子功课。之所以“卷入”家政,是为了避免被封禁查处。(11月17日《法治日报》)
  随着国家“双减”政策的不断推行,明面上的“学科培训”市场被压缩,但一些“变异”的家教、培训却如雨后春笋一般冒出来。这样的现实,值得警惕。因为,这是对国家大政方针的削减,也会让义务教育重新变得“内卷”。
  其实,相关行为早已被“禁止”。去年9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坚决查处变相违规开展学科类校外培训问题的通知》就明确提出,违反培训主体有关规定,证照不全的机构或个人,以咨询、文化传播、“家政服务”、“住家教师”、“众筹私教”等名义违规开展学科类培训,应依法依规予以查处。
  有利益的地方,就有人为的觊觎;有市场的地方,就有人为的渗透。虽然“双减”政策的规定很明确,但在利益与市场的双重夹击之下,很多打擦边球的行为还是慢慢地在蔓延。这一风气,明显不能“长”。无论是从经济负担的角度来说,还是从教育焦虑的角度来审视,这一现象都应该得到有效的遏制。只是落实到具体的操作层面,因为相关行为的隐蔽性、分散性和多变性,查处起来有很大难度,但这绝不是放任不管的理由。
  要破解这一乱象,还是需要多措并举。对家长们来说,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不能被社会上弥漫的教育焦虑所裹挟,而应该以孩子的健康成长为首要目标,摒弃功利的教育观,从源头上减少培训市场的需求。对教育部门来说,要延伸监管触角、强化监管能力、创新监管形式,对各种变异的违规培训要加大查处力度和处罚力度,只有“发现一起通报一起严惩一起”,才能形成足够的震慑。
  越是出现“变异”的家教、培训,越证明“双减”政策是一项系统而艰巨的任务。置于推进教育公平的大背景下,我们还需要想方设法提升监管能力,紧盯各种变相的违规培训行为,确保“双减”政策的深入落地。
  龙敏飞/文
  沈海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