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后国内发生聚集性疫情,只有密接需集中隔离;岁以下婴幼儿等特殊人群可免于查验核酸检测阴性证明;在没有社区传播风险时,一般不按行政区域开展全员核酸检测;既不能层层加码,也不能随意减码……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11月17日下午就科学精准落实疫情防控优化措施举行新闻发布会,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疾控局有关负责同志和中国疾控中心专家出席,并回答媒体提问。
再有聚集性疫情,只有密接集中隔离
发布会上,国家疾控局副局长、中国疾控中心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沈洪兵介绍,今后国内发生聚集性疫情,只有密接需集中隔离,及时准确判定并且管控密切接触者,能够降低密接的密接带来的疫情风险。取消对密接的密接的判定和管理,是基于感染风险大小提出的更加科学精准的防控措施。
需要强调的是,在取消对密接的密接判定的同时,各地对于密接者要做到快判定、快检测、快管控,一旦密接者核酸检测阳性后,在第一时间进一步开展密接者的调查和管控,一环紧扣一环。因此,防控措施要求不但没有放松,反而更高了。
特殊人群可免于查验核酸阴性证明
沈洪兵介绍,二十条优化调整措施,都对常态化核酸检测和发生本土疫情后的区域核酸检测作出明确规定,要求各地要基于疫情风险,科学精准组织开展核酸检测,“既不能层层加码,也不能随意减码。”
一是常态化核酸检测要求。没有发生疫情的地区主要是要严格落实风险岗位、重点人员的核酸检测要求,做到应检尽检,确保高质量、符合频次要求的核酸检测,不得随意不检、漏检,也不能擅自扩大核酸检测范围。
二是发生本土疫情后的区域核酸检测要求。发生本土疫情后,要在流行病学调查基础上,根据疫情发生地区人口规模大小、感染来源是否明确、是否存在社区传播风险及传播链是否清晰等因素综合研判,根据风险大小,按照分级分类的原则,确定检测人群的范围、频次和先后顺序。如果当地疫情仅有零星的感染者,传播链条清晰,在没有社区传播风险时,一般不按行政区域开展全员核酸检测;疫情存在扩散风险时,疫情所在区可根据风险评估结果,每日开展一次全员核酸检测,连续3次核酸检测无社会面感染者后,间隔3天再开展一次全员核酸检测,无社会面感染者可停止全员核酸检测。感染者活动频繁、停留时间长的其他区,可基于流调研判,划定一定区域开展全员核酸检测。原则上每日开展一次全员核酸检测,连续3次核酸检测无社会面感染者,可停止全员核酸检测。
三是公共场所查验核酸检测证明的有关要求。为有效防范疫情扩散蔓延,跨区域流动人员凭48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乘坐飞机、高铁、列车、跨省长途客运汽车、跨省客运船舶等交通工具,抵达目的地后要按属地要求进行“落地检”,入住宾馆酒店和进入旅游景区人员须查验健康码和72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3岁以下婴幼儿等特殊人群可免于查验核酸检测阴性证明。
“落地检”措施仍将继续坚持
中国疾控中心传防处研究员王丽萍介绍,“落地检”措施实施以来,各地对于及时发现高风险区外溢的风险人员,做到跨区域输入疫情的早发现,避免引起本地关联性疫情发挥了重要作用。
“落地检”并不是与核酸检测结果全国互认的要求相悖,在当前全国疫情形势下,通过“落地检”可有效防范人员在出发地核酸检测漏检,以及旅途中辗转可能被感染等诸多不确定风险,对于现阶段疫情防控非常必要,也很重要,要继续坚持,保护出行人员健康。据央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