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法买卖个人信息,过度使用个人信息,随意采集人脸信息,日常生活中人民群众不堪其扰,对此反映强烈。2021年11月1日施行的个人信息保护法将个人信息保护确定为公益诉讼的法定领域后,全省检察机关从着力解决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出发,加大工作力度,综合运用民事公益诉讼、行政公益诉讼及社会治理检察建议等手段,全力构筑保护公民个人信息的法治盾牌,取得明显成效。一年来,全省检察机关共办理个人信息保护领域公益诉讼案件391件,制发检察建议110份,依法追究360名侵犯个人信息安全的单位和个人民事侵权责任。
侵犯个人信息 主张损害赔偿
2021年1月,罗某在福建省南平市成立工作室,从他人处购买盗号软件,先后伙同罗某某、张某、莫某等人,通过固定的流程和话术,盗取、买卖他人微信账号2000多个,非法获利共计18.8万余元。淮北市烈山区检察院在对上述4名犯罪嫌疑人提起刑事公诉的同时,向法院提起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主张4名被告人连带承担18.8万余元的侵权赔偿责任,并公开赔礼道歉,获得法院支持。
“在民法典、个人信息保护法等法律施行以前,检察机关在探索办理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的民事公益诉讼案件时,往往只能提出赔礼道歉的诉讼请求,无法达到应有的震慑、打击效果。”省检察院第七检察部副主任徐芳告诉记者,个人信息保护法等新法施行后,检察机关在民事公益诉讼中,除要求违法行为人向社会公开道歉外,还以违法行为所获收益等为计算标准,向违法行为人主张承担损害赔偿责任,以进一步提高侵犯公民个人信息安全的违法成本,甚至让违法行为人痛到不敢再犯。
在望江县和宿松县,一些移动从业人员利用为客户办理新电话卡激活、卖手机等业务的职务便利,擅自使用客户手机及验证码,注册手机APP以完成“拉新”任务,并且从中牟利。两地检察机关在就此提起的15件民事公益诉讼中,共向违法行为人主张损害赔偿金30.4万元。
据统计,一年来,全省检察机关在所办理的190件个人信息保护领域民事公益诉讼案件中,共向违法行为人主张承担民事赔偿责任计482.5万元,起到了很好的警示和预防作用。
施行阳光政务 惠民也要保安全
我省检察机关在履职中发现,部分行政机关、基层组织等单位,在推进阳光政务工程中,对个人信息保护意识不强,出现过度公开公民个人身份信息的情况,给个人信息带来泄露风险。针对此类问题,检察机关通过制发检察建议,向相关单位作出提示,督促履行好公民个人信息保护职责,让人民群众更加安全地享受阳光政务的惠民红利。
在阜阳市,颍东区检察院在履职过程中发现,该区在政府信息公开栏中公开了“2021年春季、秋季学期中高职‘雨露计划’拟补助名单”,存在公民个人信息泄露风险。该院及时向主管部门制发检察建议,督促其立即整改,并建议举一反三,对相关公开事项作全面排查。相关主管部门积极采纳检察建议,排查和整改效果明显。
在巢湖市,当地检察院调查发现,辖区内的多个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及村(居)委会通过互联网进行政府信息公开、村(居)务公开时,存在大量泄露公民个人信息的不规范情形。根据梳理统计,这些不当泄露居民身份证号码、残疾证号码、手机号码、银行账号等敏感个人信息达到6.9万余条之多。
为此,巢湖市检察院先后向涉及的相关行政机关发出诉前检察建议,建议在确保政务、村(居)务公开的同时,及时对个人信息进行去标识化处理,规范信息发布流程。相关行政机关均采纳了检察建议,第一时间对不规范发布的个人信息进行了处理。
关注特殊群体 保护其合法权益
近年来,针对老年人群体的诈骗等犯罪活动日益增多,这与老年人个人信息泄露有着密切的关系。为保护好老年人合法权益,扎实开展打击养老诈骗专项活动,全省检察机关紧盯针对违法收集老年人信息的违法行为开展监督,共办理该领域公益诉讼案件15件,有效守护了“夕阳红”。
淮南市检察机关办理了这样一起案件。自2021年2月起,王某某利用获得的医保电子凭证授权资格权限,以免费激活电子医保为幌子,骗取淮南市潘集区某镇村干部的支持,让村干部通知老年人在村部集中办理电子医保。王某某通过办理电子医保获取老年人的个人信息后,在老人们毫不知情的情况下,利用其手机号码注册各类平台网络账号获取提成,共计违法获利1万余元。针对王某某的违法行为,淮南市检察机关依法提起民事公益诉讼,诉请法院判令王某某公开赔礼道歉并赔偿损失,获得法院支持。
现实生活中,学生群体的个人信息被非法利用的情况也频繁发生。2019年,程某某在校读书期间,帮助学校的招生老师做招生工作,他从负责招生的老师处获取了一份包含某县61000余名在校学生个人信息的电子文档。2021年3月至8月,程某某以固定价格,通过微信方式对外出售了其中16300余名学生的姓名和身份证信息。
此案发生后,濉溪县检察院公益诉讼检察部门与刑事检察部门紧密配合,通过固定程某某出售公民个人信息和非法获利的相关书证和电子数据,查清了侵害众多不特定人员个人信息安全的事实,后提起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诉请被告人程某某支付损害赔偿金共计4.9万元,并在国家级媒体上公开赔礼道歉,全部获法院判决支持。
日常生活中 信息泄露多
快递物流行业同样是个人信息容易泄露的风险隐患点。一些寄递和物流包裹面单上都标明了详细的个人信息,包括但不限于个人姓名、联系方式、家庭住址、内件类型等,且未被隐去或做打码处理,极易被不特定人员获取,并以此为依据进一步识别、获取自然人其他信息。
为有效解决这一难题,全省检察机关注重从源头抓起,从快递寄发环节入手,加强个人信息保护工作。蚌埠市淮上区检察院向当地邮政管理部门制发检察建议,促成该局开展邮政寄递领域个人信息安全治理专项行动,并将个人信息安全保护相关知识纳入2022年度全市寄递从业人员职业技能培训内容。
此外,在房产租售、餐饮服务、教育培训、美容健身等行业和领域也是隐患重重。在芜湖市,鸠江区检察院针对辖区内部分餐饮商家在点餐前置程序中过度收集消费者个人信息问题,主动与该区市场监督管理局沟通对接,向其制发检察建议,并联合该局共同组织开展专项行动,严厉打击非法收集、使用、泄露、出售消费者个人信息的违法行为。
近年来,人脸识别技术在零售业、金融业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面部信息具有唯一性和不可撤销性,一旦人脸信息落入不法分子手中,往往引发伪造身份、假冒身份等违法犯罪后果。针对部分商家未经顾客同意,随意采集人脸信息的行为,全省检察机关积极开展公益诉讼探索。
在池州市,贵池区检察院调查发现,当地部分房地产公司售楼部安装了人脸识别摄像系统,在未经消费者同意的情况下,收集、使用众多到访人员人像体征信息,侵犯了消费者隐私权。为此,该院向当地市场监管部门制发检察建议,建议积极整治相关违法收集、使用消费者人脸识别信息的违法行为,加大对消费者个人信息保护的宣传教育等。市场监管部门全部采纳检察建议,及时采取措施责成商家停用了人脸信息采集设备。
致力溯源治理 堵住信息漏洞
“我们公益诉讼检察部门在调查中注意到,一些承担一定社会、行业服务管理职能的企业往往会成为个人信息泄露的重灾区。”省检察院第七检察部主任赵杰说,一些企业由于对公民个人信息保护意识薄弱、内部管理不善、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等原因,导致公民个人信息使用即被泄露问题的发生,为违法行为人利用个人信息进行非法牟利提供了便利条件。
针对这一情况,全省检察机关在办理好个案的同时,秉承系统思维,积极推动行业治理、溯源治理,并首先将电信行业在个人信息保护方面存在的漏洞作为监督的重中之重。为从源头上阻断实施电信诈骗的信息渠道,斩断个人信息侵权与电信网络诈骗之间的利益链条,全省检察机关先后制发了各类检察建议近百份。
在蚌埠市怀远县,检察机关办案中发现,中国移动、联通、电信3大运营商在怀远县12个乡镇社区的合作营业网点,有关工作人员利用代办入网工作便利,私自获取用户手机号码、身份证号等信息,贩卖给他人用于注册网络虚拟账号、电信诈骗等违法活动。办案过程中,怀远县检察院召开公开听证会,充分听取当地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各界人士的意见,在此基础上,向上述3大运营商的怀远县分公司制发检察建议,促使他们终止与涉案12家营业代办点的合作,并全员签订《“黑灰产业”专项治理承诺书》,开展全面摸排整顿。
亳州市检察院调研发现,今年1至10月,该市检察机关办理的32件涉及侵犯公民个人信息民事公益诉讼案件中,90.6%都发生在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3大通讯运营商的基层营业网点,且分别占比69%、17.2%、13.8%。上述系列案件的发生,暴露出3大通讯运营商在基层行业监管方面存在的风险隐患。
为推进溯源治理,亳州市两级检察机关分别向3大通讯运营商制发社会治理类检察建议,建议其部署开展基层营业网点个人信息保护专项整治行动,严把营业网点代理人的准入审查关,开展从业人员个人信息保护专题培训等。该检察建议得到全部采纳,此后,3大运营商多措并举全面推进整改,开展系列专项整治行动,对有的营业网点进行停业整顿,依法解除或终止代理代办点15个。吴贻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