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9版
发布日期:
长江口二号古船整体打捞出水,时隔150余年重见天日

  的历史性突破:经过近4个多小时水下持续提升后,长江口二号古船缓缓露出水面,这是古船时隔150多年重见天日。几天后,古船将被打捞工程船带入杨浦上海船厂旧址1号船坞;文物工作者将在此开启古船文物保护与考古发掘的新阶段。
  2015年,考古人员在长江口崇明横沙水域开展水下考古重点调查时,通过声呐扫测等技术发现了一艘木质古船,考古编号为“长江口二号”。经过7年的水下考古调查勘探,确认年代为清代同治时期(公元1862—1875年),所在水域水深8-10米,船体埋藏于5.5米深的淤泥中,残长约38.1米、宽约9.9米,已探明有31个舱室,推测为清代上海镇窑瓷器等精美文物,已出水完整或可修复的文物种类多、数量大。特别是出水的绿釉杯底书有“同治年制”款,为古船的断代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可以说,长江口二号古船是中国水下考古又一里程碑式的重大发现,是目前国内乃至世界上发现的体量最大、保存最为完整、船载文物丰富的古代木质沉船之一,填补了我国清代晚期大型木帆船研究的空白。同时,长江口二号的完整性和丰富的船载文物,对中国乃至世界的造船史、航运史、陶瓷史、经济史等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综合《新民晚报》等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