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1日,《诗歌月刊》在微信公众号发布一条寻人消息:24年前订阅本刊的刘振华、朱星星、郭密林、郑雄,你们在哪儿?11月23日,记者分别联系了《诗歌月刊》和已找到的两名订阅者,了解寻人背后的温暖故事。
24年后寻找订阅者
《诗歌月刊》于1984年在合肥创办,前身为《诗歌报》,1990年改为《诗歌报月刊》,2000年改为《诗歌月刊》,中间曾数度停刊。
要找的这四人是谁?原来他们是当年《诗歌报月刊》的订阅者,四封来信的主人。寻人消息中提到,在几封已拆过的信件中,随信夹带了一些订阅现金及邮资,金额从2.3元至23元不等,文末标注的年份均为1998年。记者看到,四封信件分别来自广东、湖南和福建,24年后仍然保存完好,内容主要是订阅《诗歌报月刊》,其中朱星星、郑雄还投了作品。
为妥善保管合肥宿州路9号(后变更为55号)老社资料,几个月来,《诗歌月刊》编辑部对辗转存留下来的《诗歌报》及《诗歌报月刊》文献资料进行系统整理。从尘封已久的几百只麻袋中,筛选归类大量信件、手稿、照片、绘画作品、报刊书籍等。此次整理中,还有舒婷等诗人的手稿和来信。
已找到两位订阅者
就四人信件未能及时回应的原因,记者从《诗歌月刊》了解到,因时间较长,经初步了解,可能是刊物曾经历停刊,因而发生误会。
“已经找到刘振华、郭密林两个人。”11月23日,《诗歌月刊》编辑介绍,消息发出后,很快有人回应。随后,记者与刘振华取得联系,他难掩激动之情:“太珍贵,很有意义。”他回忆当时正在上班,看到了不少朋友转来的消息,“我第一时间留言:我就是刘振华,怎么联系你们?”
刘振华介绍,其笔名萧雨风,湖南邵阳人,目前是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因喜欢创作,对当年有影响力的刊物比较关注,其中就有《诗歌报月刊》。“当时邮寄了五块钱,是订阅的费用。”他向记者讲述,当年未收到回应,以为信件可能在中途遗失,加上工作忙,并未在意此事。
已退休的郭密林告诉记者,他带着孙女在外玩没带手机,回家一看,“是诗友发来的消息,有几十条,都是这个(寻人消息)。”他直言,一是感动,二是惊讶,毕竟这么久,自己都已经忘记了。对当年邮寄一事,郭密林回忆,因一直喜欢诗歌,他想了解发展的趋势,“不要跟着别人后面,要创作有自己风格的作品。”
郭密林表示,他当年坚持每个周末抽一个下午,泡在图书馆看《诗歌报月刊》,此举对其创作影响深远。2001年,他出版了第一本诗文集《密林诗品》。“我现在还坚持抽空写写诗,最近写了一首《秋山行》。”
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赵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