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载体之一,合肥高新区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紧紧围绕建设世界领先科技园区的目标定位,积极行动,在加快建设世界领先科技园区的新征程中迈开铿锵脚步。
“双自十条”正式发布 擦亮“科创自贸”金名片
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要扩大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加强国际化科研环境建设,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
11月11日,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合肥片区高新区块召开两周年成果新闻发布会,总结了两周年建设成果。两年来,安徽自贸区合肥片区高新区块建设硕果累累。目前,全国278项制度创新成果中,与高新区块有关的222项全部落地。212个省级赋权事项、314个市级赋权事项全部承接。形成65个制度创新案例,23个纳入省级层面复制推广,3个入选安徽自贸试验区两周年制度创新十佳案例,“一网通”国际人才一站式服务体系被国务院列为国家全面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最佳实践案例”……
为了助推安徽自贸区合肥片区高新区块提质增效,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合肥高新区在11月11日正式发布了“双自十条”以及《合肥高新区高质量实施RCEP行动方案》。
合肥高新区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合肥高新区块将坚持国际视野和前瞻思维,打好“双自联动”组合拳,擦亮“科创自贸”金名片,围绕科技转化自由、投资贸易自由、场景应用自由、要素流动自由开展探索,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
“创九条”含金量十足 全链条服务科技创新生态
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
为进一步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11月5日,合肥高新区正式发布《建设世界领先科技园区进一步支持科技创新若干政策举措》。“创九条”政策以完善构建科技创新体系为着力点,强化战略科技力量布局,全面构建了“源头创新—技术开发—成果转化—新兴产业”创新链条体系,全流程提供“创新人才-孵化培育-科技金融-场景应用-保障服务”关键节点要素保障,全方位、立体式创新政策支持,覆盖科技创新全链条,加大科技供给,切实发挥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
围绕科技创新生态体系建设难点堵点,合肥高新区系统研究全国先发地区创新支持举措,制定含金量高、感召力强的政策点,精准支持,努力让更多科创成果在合肥高新区生根发芽。比如,在创新平台建设方面,从院校、企业两端发力,引进培育一批高能级创新平台,最高给予5000万元支持;在高端人才引育方面,对高层次人才团队在高新区创办企业,予以政策分期最高支持500万元、3年孵化载体补贴支持、3年专业创业服务券支持以及股权融资、科技金融产品贷款贴息等支持;在成果场景示范方面,支持关键领域“补短板”、填补国内(国际)空白、技术水平国内(国际)首创的产品,最高给予首创产品100万元支持;对采购纳入区级两创目录的产品或服务的园区企业,给予采购企业最高100万元的补贴。
“科大硅谷”汇聚全球人才 加快建设世界领先科技园区
二十大报告提出,要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
为实施就业优先和人才强国战略,协助区内企业引进优秀高校毕业生,在严格落实疫情防控的情况下,合肥高新区对接省内名校,近期重新启动“中国声谷·量子中心”2022年秋季招才引智进高校活动。11月17日至18日,高新区携手150家用人单位分别赴安农大、中国科大组织专场校园招聘会,用人单位既包括国盾、本源、国仪等“量子三驾马车”、人工智能产业领军者科大讯飞,也有江淮前沿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等高能级创新平台,共提供岗位需求6100余个,初步达成就业意向近千人。
近年来,合肥高新区依托“中国声谷·量子中心”招才引智平台,不断扩宽线上线下引才渠道,加快推进“十万大学生进高新”。为了汇聚更多创新人才,合肥高新区还支撑尖端科学家团队创业,大力支持两院院士团队创办源头技术成果产业化公司,累计落户院士团队17家。同时,推动科研院所人员创业,吸引海外归国人员创业,鼓励大企业内部创业,用各种方式培养和吸引高层次人才。
为了加快“科大硅谷”建设,合肥高新区还实施创新人才集聚等“六大工程”,在创新创业、人才安居、子女教育、健康医疗、配偶就业等多个方面提供一站式人才服务,用各种创新政策吸引人才“入谷”。
在科技、人才、创新的支撑下,合肥高新区将以建设未来产业创新改革试验区为核心,实施八大“领先行动”,努力到2035年基本建成“世界量子中心”,实现从国内领跑到世界领先,全力打造成为科研和产业双领跑、科学与科创相结合、全球创新资源高效配置的世界领先科技园区。
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项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