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15版
发布日期:
查济行
  □芜湖余韵
  秋暮冬初,温暖如春,我随爱人去泾县会友。到达泾县的第二天,在友人的陪同下,我们一行前往查济游玩。查济在皖南泾县,距离县城,朋友说五十多公里,百度上说六十公里,不管多远,总之,驱车都要一个多小时。朋友是爱人的朋友,权当是我的朋友吧。朋友是泾县本地人,查济对他们来说已是寻常之地,对于我这样远道而来的外地人,却是充满了无限的向往和神秘的想象。
  在导游的引领下,我们从入口踏进了查济临许河的古街道,也是游玩的主街道。街道不宽,中间铺着二十厘米宽,约一米长的长条石,早已被无以计数的脚踩踏得溜光锃亮,凹凸不平,真实地记录着它古老的印迹和年代的久远。据说中间的条石是官道,是给官家走的,条石两旁是给随行和平民百姓通行的,所以铺满不规则的碎石,称为民道。其实,查济的每一个巷道都是如此。
  导游说游查济七分听,三分看。她说查济四面环山,村落沿三溪而建,以元、明、清三代古民居为主,是国家4A级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目前保存完整的最大古建筑群。古代的查济有一百零八座祠堂,一百零八座庙宇,一百零八座桥梁,现完整保存下来的祠堂有三十座,庙宇有四座,桥梁有四十余座。村外有钟秀、石门、巴山、平岑四门;有如松、青山、巴山三塔;村内有岑溪、许溪、石溪,三条小溪呈“川”字穿村而过。因此有“十里查村九里烟,三溪汇流万户间,寺庙亭台塔影下,小桥流水杏花天”之说。
  行不多远,导游说前面是座财神桥,查济人常说“财神桥上走一走,荣华富贵年年有”,问我们要不要走一走,我们笑着摇摇头,没有当真上去走一走。查济的道路沿河水而建,路随水转,曲折迂回,绵延数十里,道路两旁错落分布着不规则的古民居,高低起伏,疏朗有致,灰墙黑瓦,翘角飞檐,鳞次栉比的马头墙更显悠久沧桑。我们去的清早正好下了一场绵绵小雨,现在风静雨止,天空灰阴阴的漾满氤氲之气,使村落更显古朴典雅,沉静如稚子。
  河水从村外的山脚下一路叮咚欢唱,潺潺流淌而来的泉水,清澈明净,连绵不绝。导游说,家家门前有清泉,是查济的一大特色,人人在家门口的跳石板上就可以浣洗。但因数月干旱少雨,河水明显低浅,有些地方甚至露出了河床。导游说往年雨水充沛,河水充盈,蜿蜒曲折的许溪河像一条悬挂在古老村舍的银链,熠熠闪光,很是好看。
  确实,水是晶莹灵动,柔美缠绵之物,世间所有的风景因有了水,才更加妩媚动人,生机盎然。虽然河水不太充盈,但一路上也是潺潺不绝,细流绵延,像一首悦耳动听的轻音乐,倒成了我们游走的背景乐。我想,查济的老祖先查文熙定是位明智之大儒,将家族安落在这山环水绕,风景优美,气候宜人的丰饶之地,使家族得以生息繁衍,族茂人旺,人才辈出,继而更为民风淳朴,安静祥和。因此,明朝有位诗人感叹说:“武陵深处是谁家,隔河两岸共一查。”
  紧跟导游的脚步步步深入,不见车马喧,但闻鸡犬鸣,人在画中走,画随人流转。那份古朴,那份沧桑,那份宁静,那份安详,那份如诗如画般的小桥流水,悠长深远的巷道村舍,曲折蜿蜒的溪河,石桥下浣洗的村人,让我恍惚踏入了世外桃源,迷醉如痴。我们去时不是双休,也不是旅游的旺季,只有稀稀落落的游人,甚是安静,倒是正合了我的心意。若是人声喧闹,破环了它的古雅意境,反倒不美了。
  导游说查济的古建筑不仅丰富,而且多为精品,从元至清,门类众多,有村门、宝塔、牌坊、庙宇、社坛、祠堂、古桥、民居、古井、惜纸炉等等,如同走进古建筑博物馆。宝公祠、洪公祠、二甲祠、爱日堂、翔义堂、怀素堂、承美堂、红楼桥、德公厅屋均为其中的代表,这些古建筑三雕精美,花砖更乃地域独特的建筑装饰材料。尤其宝公祠是目前留存下来的最大的祠堂,高大宏伟,结构精致。飞檐木雕,柱础石雕和门头上的砖雕,无论是人物、鸟兽、山水、花卉,皆栩栩如生,无不骄傲地展示出先人的智慧和匠人精神。
  查济的古意处处可觅,不仅吸引了四面八方的游客,也吸引了全国各地的画家和美术生。在查济随处可见正在写生绘画的学子,他们在精心描绘查济的石桥、流水、角楼、飞檐、屋舍民居,殊不知,他们自己也成了查济的一道独特的风景。他们将查济描绘在宣纸上,查济也成就了他们的梦想。
  红楼桥据说是查济的网红桥,又名一帘幽梦,因繁盛茂密的藤萝似一道帘子一样,从桥上垂挂下来而得名。红楼桥也好,一帘幽梦也好,都是朦胧而诗意的,蕴含着一种说不尽的意味和美好。导游说,春天的时候藤萝新发的叶子翠绿欲滴,像一座碧玉桥横架在河上,非常好看。其实,现在的叶子虽然有的枯了,有的开始凋谢,也是别有一番意境,让石桥更显古雅和诗意。
  查济之行,因时间仓促,游得匆忙,看得粗糙,来不及去细细观赏每一处古老的建筑,别样的风景,若按我的喜好,必游它个三两天才算尽兴。虽如此,我还是感受到了它的深深古意和悠远深邃,沧桑而不失精美,巧妙又不失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