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2版
发布日期:
教育局答复人大代表建议时表示,到2030年——
合肥中小学将配备自动体外除颤器
  新建、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要规划家长等候区、为中小学校配备自动体外除颤器、认定100所学生校外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在合肥市十七届人大第一次会议上,人大代表就“校医融合”、劳动教育、设置家长接送等候区等市民关心的热点问题提出了建议,对此合肥市教育局一一进行了答复。
  关键词 健康校园
  中小学将配备自动体外除颤器
  面对疫情大考,孩子们的健康到底该怎么来维护?中小学复工复学如何做好疫情防控?在合肥市十七届人大第一次会议上,合肥市人大代表杨华提出了“关于推广‘医校融合’,打造‘健康校园’的建议”。
  合肥市教育局在答复函中表示,合肥市开发了传染病防控智慧化预警多点触发系统,建设了“健康校园”应用系统,通过系统应用构建校园监测网络、完善哨点布局、建立健全了全市校园传染病防控预警机制,通过系统内外部风险信息收集、数据处理、智能提醒等手段,提升校园传染病防控风险分析、判别、预测、处置能力,为传染病防控早期发现、快速处置、科学决策提供支撑。目前,系统已在经开区试点应用,效果明显。下一步,合肥将在全市校园系统进行推广应用。
  根据《合肥市中小学校应急救护培训工作实施方案》的要求,按照师生1∶50的比例对中小学校教职人员进行急救员公益培训,通过师资培训、救护员培训和普及培训等方式,到2022年和2030年取得急救培训证书的人员分别达到1%和3%。到2030年,全市中小学校均配备自动体外除颤器。
  关键词 劳动实践
  将认定100所劳动教育实践基地
  按照教育部要求,今年秋季学期开始,劳动课正式成为中小学的一门独立课程。
  针对合肥市人大代表朱硕阳提出的“关于进一步加快劳动教育推进促进乡村人才振兴的建议”,合肥市教育局在答复函中表示,合肥市小学低中年级以校园劳动为主,小学高年级和中学适当走向社会参加集中劳动。
  利用校园空间开辟“种植园”“植物角”等,为劳动教育提供实践场所。学校组织开展卫生打扫、垃圾分类、校园绿化、图书整理等集体劳动,每周课外活动安排不少于1小时的劳动事项。
  在丰富校外实践方面,合肥市参与构建省、市、县三级劳动教育实践基地体系,要求认定一批县级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并开展市级劳动教育实践基地评审工作,5家基地成功申报省级劳动教育实践基地。根据《合肥市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学校劳动教育的实施办法》要求,力争到2022年每个县(市)区至少建设1个劳动教育综合实践基地,到2025年,认定100所学生校外劳动教育实践基地。
  关键词 家长等候区
  要求新建学校周边预留街头游园
  一到放学,学校门口就挤满了接学生的家长,车多人挤,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为此,合肥市人大代表薛育红提出了“关于加快推进家长接送等候区建设与管理的建议”。
  合肥市教育局答复称,今后,合肥凡新建、改扩建中小学和幼儿园,各县(市)区教育主管部门要主动与资规部门对接,在编制单元控规和街坊控规时,于校(园)入口周边就近规划供家长接送的等候区、小游园、公共厕所等。并统筹设计施工,在校(园)入口处设置适当固定桌椅(石凳、条凳)、遮阳棚、雨棚等,供家长尤其是老年人休憩、等候使用。
  记者了解到,从2021年10月起,合肥市自然资源和规划部门在审查单元控制性规划时,均要求编制单位在新建中小学幼儿园地块周边预留街头游园,统筹设计为家长等候区。按照市规委会的要求,所有中小学幼儿园项目规划方案在提交市规委会审查前,均需要市教育部门提前审核。合肥市教育局在审核这些项目时,均将家长等候区的设置作为重点审核事项。自去年8月份以来,合肥市已审核中小学幼儿园项目75个,均设置有家长等候区。
  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叶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