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2版
发布日期:
【街谈巷议】读懂无法追责拐骗儿童行为的遗憾
  1988年1月10日,曹平(化名)被秦某英拐走。被拐32年的广西男子曹平与家人相认后,家人想追究当年拐骗曹平的“养母”秦某英的责任。广西桂林象山区检方、桂林检方和广西检方均认为秦某英涉嫌拐骗儿童,但本案已过追诉时效,最终不予批捕。曹平的亲生父母此后申诉至最高人民检察院。11月25日,他们收到了《最高人民检察院刑事申诉结果通知书》,最高检维持了不批捕决定,他们将通过其他渠道继续申诉。(11月27日澎湃新闻)
  首先应明确的是,无论是广西检察机关,还是最高检,其不予批捕犯罪嫌疑人的做法是合法的。正如检察机关在答复当事人的文书中显示的那样,本案发生在1988年1月10日,应当适用1979年刑法关于追诉期限的规定,从1988年案发至2020年案件告破,时间过去32年,且案发后无法确定犯罪嫌疑人,未采取强制措施,已超过追诉期限。
  对此,根据1979年刑法,拐骗不满十四岁的男、女,脱离家庭或者监护人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该罪的追诉期限为10年,如果没有特定事由,超过10年即不能再追诉犯罪嫌疑人。同时,根据1979年刑法,在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采取强制措施以后,逃避侦查或者审判的,不受追诉期限的限制。遗憾的是,虽然案发后公安机关立即立案,但因当时无法确定犯罪嫌疑人的真实身份,未对犯罪嫌疑人采取强制措施,故不属于不受追诉期限限制的情形。
  在法治社会语境下,追究刑事责任必须遵循罪刑法定原则,任何刑事追责行为都必须以刑法规定为前提。刑法没有明文规定为犯罪的,就不能追究刑事责任。这也是考量一个社会是否文明发达的重要标志。
  可以说,作为惩罚犯罪、保护权利的刑法,只有坚守罪刑法定原则,才能让每一位公民都有安全感。但在此过程中,难免留下漏洞和遗憾。其实,现行刑法已经弥补了追诉期限存在的一些疏漏,如根据现行刑法,在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立案侦查或者在人民法院受理案件以后,逃避侦查或者审判的,不受追诉期限的限制。这就解决了因无法找到犯罪嫌疑人,无法采取强制措施,而导致超过追诉期限的问题。我们理当同情广西这起事件的被害人,但也应支持司法机关坚守法律底线的做法。□史洪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