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13版
发布日期:
一年级“背诗小达人”引爆家长朋友圈
  宿州市港利小学一(3)班的李昊阳,已经成了李妈妈朋友圈的“小网红”。668篇古诗文背诵的视频,甚至引发了“朋友圈内卷”,李昊阳也颇有点“别人家的孩子”的味道。“书香安徽”全民阅读活动组委会办公室、新安晚报、安徽省青少年阅读联盟联合开展的“强国复兴有我争做新时代接班人”2022年安徽省青少年主题阅读系列活动启动后,李昊阳的妈妈自然不想放过这次机会。28日,李妈妈接受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采访时,毫无保留地分享了自己的心得,肯定了青少年主题阅读活动的价值。
  刷视频刷出正能量
  2020年,李妈妈在刷小视频的过程中得到了启发,有一些小孩背古诗背得非常好,“我就也想试试自己孩子有没有这方面的天赋。从最简单的五言开始教,从《静夜思》到《游子吟》,从‘清明时节雨纷纷’,到‘不及汪伦送我情’。”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李妈妈选择的方式是,用视频编辑软件把几首诗编排在一起,陪孩子玩的时候把这个视频诗歌小辑当作BGM放给孩子听,“不是强迫他去学,吃饭时,睡觉前,自然而然他就能吟两句。然后我就说,拍一下试试,结果整首诗很自然就背出来了。”当时儿子才三周多,李妈妈想到的是发在朋友圈,让大家给儿子点赞鼓励,“他一看别人给他点赞,就越背越有劲。”
  “刚开始量很小,三两天会背一首,慢慢越来越有自信了。”在这个过程中,李妈妈总结出一些相对固定的引导方法,譬如选择诗词题材的种类,她总结有四类:第一类是比较浅显易懂的,第二类是现场感画面感比较强的比如《登鹳雀楼》和《咏鹅》,第三类就是有一些名句包括成语来源的,第四类就是中小学课本选入的“必背古诗”。
  “慢慢地,周围的一大帮孩子,都开始加入到学习古诗文和经典国学的队伍当中。”李妈妈说,不少孩子就把她儿子的视频当作学习资料,“我们压力很大,不敢搞错,譬如远上寒山石径斜的‘斜’到底怎么念,我们就请教语文老师,尽量把每首诗都念准,也是一种自我促进吧。”
  经典作品“会说话”
  随着儿子一天天长大,理解能力和领悟能力渐渐提高,李妈妈开始提升难度系数,比如把《劝学》这样的古文引入,把以理入诗的宋诗引入,“不单要孩子学到一些古典文学,还要让他从里面汲取一些营养,引导孩子开始发问。”
  李妈妈慢慢让杜甫、白居易、李白、陆游、辛弃疾、欧阳修、王安石、苏轼、李煜、黄庭坚、司马光、孟郊、秦观走进儿子的世界,“包括曹操的《短歌行》、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和毛泽东诗词,这些荡气回肠大气磅礴的诗词文章,可以提高他的思想境界。”
  “在学习过程当中肯定有厌倦情绪,我想这个可以很好地化解,就是父母要明白,要帮孩子养成一种什么习惯。人总要有个自律的行为,让兴趣变成习惯,每天早上六点多起来第一件事情就是朗诵,临睡前我们讲解给他听,把创作时代背景讲给他听,实际上像《劝学》,像《书扇示门人》,积水成渊,铁杵磨成针,书籍本身就会告诉他很多道理。”
  给一个漂亮的助攻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李妈妈说,儿子也曾经疑惑过,到底有多少古诗词,到底什么时候才能学完,为人父母就要告诉他知识博大精深学海无涯的道理。但是说理之前,规矩在李妈妈看来仍然非常重要,“每次阅读之前要提几点要求,坐正,声音洪亮,吐字清楚,沉进去念书不能东张西望。”
  儿子的变化,李妈妈看在眼里,“第一,孩子更自信了;第二,理解能力更强了;第三,认识的字多了。在这中间他也体验到了成就感和价值感。”李妈妈说,陪伴儿子学习的过程,也是自己学习的过程,花费在儿子身上的时间都是值得的,选择哪些作品对自己来说是一次再学习的过程,编辑视频学会配乐对自己而言也是一种学习。
  谈及本次安徽省青少年朗诵活动的意义,李妈妈觉得,这是一种传承和带动,“总要有一个媒介推动孩子们去学习,前面要拉,后面要推,本身还有动力,这样速度才能快。这个活动就像打篮球一样,是一个助攻,一个推进器。经典诵读,是学经典,也是学历史,上下五千年,真的是悠久博大。青少年诵读活动,应该说恰逢其时,对孩子,对家长,都是一个辅助推动作用,非常好。”李妈妈说,自己只是分享非常私人的经验,未必人人适用,但坚信,读一本好书,终归是好的。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蒋楠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