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6版
发布日期:
“农田四变”换来增产增收
  11月28日《经济日报》整版报道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牢牢守住耕地才能真正做到“藏粮于地”。对于地处长江丘陵地带,耕地并无优势的安徽马鞍山市来说,如何在有效找回耕地的同时,提高耕地质量,稳步提高农业效益,实现多方受益?当地近年来在积极推进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中交出漂亮答卷:创造性提出“农田四变”——小田变大田、闲田变忙田、差田变良田、蟹田变稻田,对多种粮种好粮进行了有益探索。
  安徽马鞍山市地处长江丘陵地带,耕地地块偏小,平均地块面积1.3亩,100亩以上集中连片耕地仅占15%,制约着耕种效率的提高。2019年以来,马鞍山市积极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扎实推进“小田变大田、闲田变忙田、差田变良田、蟹田变稻田”的“农田四变”工作,稳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效益,多种粮、种好粮,探索出一条粮油生产新路。
  “农田四变”给当地带来了农业农村发展新局面:一是耕地增加。去年马鞍山市耕地面积净增约7500亩,今年以来已找回1.9万亩。二是粮食增产。2021年实现粮食生产面积265万亩、总产106万吨。三是农民增收。在保证粮食产量的前提下,积极发展多种经营方式,拓宽农民增收途径,去年马鞍山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331元,同比增长11.5%,位居安徽省第一位。四是集体经济增强。去年全市415个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均超过20万元,村平均收入58.05万元,位居安徽省第一位。五是组织化程度增强。通过一系列政策创新、制度创新和组织体系创新,调整农业经营方式,提高了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146万农民变为“股民”,培育农业经营主体4984家,年均增长10%。六是农业增效。农业科技、农业机械应用得到强化,农业产业化水平提升。优质水稻种植面积达140万亩,占水稻面积的80%,打造了“含山大米”等一批优势特色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