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北京时间11月29日晚,我国申报的“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在摩洛哥拉巴特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7届常会上通过评审,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是有关茶园管理、茶叶采摘、茶的手工制作,以及茶的饮用和分享的知识、技艺和实践。自古以来,中国人就有种茶、采茶、制茶和饮茶习俗。制茶师根据当地风土,运用杀青、闷黄、渥堆、萎凋、做青、发酵、窨制等核心技艺,创制出2000多种茶品,供人饮用与分享,并由此形成了不同的习俗,世代传承,贯穿于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仪式和节庆活动中。
本次入选的“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堪称我国历次人类非遗申报项目“体量之最”,共涉及15个省(区、市)的44个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其中包括安徽黄山毛峰、太平猴魁、祁门红茶、六安瓜片制作技艺项目。
至此,加上徽派传统民居营造技艺、程大位珠算法、宣纸传统制作技艺,安徽有7个项目入选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
安徽茶叶种植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自汉末就有种茶记载,迄今已1800多年。明朝中叶以后,随着徽商的崛起,徽茶开始引领全国茶叶市场。凭借优良的品质,祁门红茶和太平猴魁在1915年获得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祁门红茶在布鲁塞尔第26届世界食品博览会上获金奖。安徽现有茶园面积位列全国前三,茶叶产量稳居全国前五,徽茶在全国“十大名茶”中占有四席。
黄山市茶叶类非遗项目数量众多,全市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24项,其中3项为黄山毛峰、太平猴魁、祁门红茶制作技艺;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78项,茶叶制作技艺类项目就有屯绿、松萝茶、安茶、顶谷大方、珠兰花茶、石墨茶、紫霞、云雾等8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33人,其中制茶技艺就有3人;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54人,制茶技艺有17人,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中制茶技艺有67人。
六安市与茶相关的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项,即绿茶制作技艺(六安瓜片);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4项,分别是绿茶制作技艺(霍山黄芽)、绿茶制作技艺(舒城小兰花)、六安瓜片制作技艺(扩展项目)、六安黄大茶制作技艺;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项,即霍山黄大茶制作技艺。与制茶技艺相关的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人、省级5人、市级8人。
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