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6版
发布日期:
中国航天员乘组完成首次在轨交接
神舟十四号乘组今天“回家”
  记者从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获悉,12月2日晚,神舟十四、神舟十五号航天员乘组进行交接仪式,两个乘组移交了中国空间站的钥匙。这是中国航天员乘组完成的首次在轨交接,中国空间站正式开启长期有人驻留模式。据介绍,神舟十四号航天员乘组已完成全部既定任务,将于12月4日乘坐神舟飞船返回东风着陆场。
  1日晚,神舟十四号搜救回收任务组织了最后一次全系统综合演练,进一步检验了着陆场系统搜救回收任务组织能力、着陆现场航天员救援的组织实施能力。目前,东风着陆场直升机搜救分队、空运机动搜救分队、地面搜救分队、着陆区周边民兵分队等各方搜救力量已经就绪,东风着陆场做好了迎接神舟十四号飞船返回的各项准备工作。
  由于本次神舟十四号飞船将在夜间返回,东风着陆场立足最困难、最复杂、最寒冷、最黑暗情况,制定飞船跟踪测量方案、返回舱搜索回收方案、航天员现场救援方案等。他们还持续进行技术升级,建设天空地一体化搜索引导体系,并筹措各类物资器材,包括照明和御寒物资等,重点开展返回舱倒扣、舱口被掩埋、舱体变形等极端情况的处置训练,确保圆满完成这次搜救回收任务。
  目前,着陆场及各参试系统正在开展迎接航天员返回的各项准备。
   □延伸阅读
  “最忙乘组”半年创造多个“首次”
  自今年6月5日入驻中国空间站以来,神舟十四号航天员乘组三名航天
  员在轨任务安排饱满,可以说是空间站任务实施以来的“最忙乘组”。“神十四”乘组过去半年创造了多个“首次”,见证了中国载人航天的诸多历史时刻,与地面配合完成了空间站“T字”基本构型组装建造,开启中国人太空“三居室”时代,与神舟十五号乘组完成首次在轨交接,开启中国空间站长期有人驻留模式。
  开启中国人太空“三居室”时代
  在轨期间,神舟十四号乘组先后迎来问天、梦天实验舱,配合地面完成空间站组装建设工作,从单舱组合体飞行逐步建成三舱组合体飞行状态。
  首次进驻两个实验舱。问天实验舱和梦天实验舱是中国空间站的两个实验舱段,发射重量均约23吨。神舟十四号航天员在轨期间,中国空间站首次实现两个20吨级的航天器交会对接,完成国际首次平面式转位。其中问天实验舱任务是中国空间站第一次在有人状态下进行交会对接。
  首次在问天实验舱进行太空授课。10月12日,“天宫课堂”在问天实验舱开讲,神舟十四号航天员作为新晋“太空教师”,介绍和展示了问天实验舱的工作生活场景,并首次展示了空间站植物研究项目的科学实验操作。陈冬戴上空间站内首个混合现实眼镜,在科学手套箱内对在太空中生长的拟南芥进行样品采集。
  3次出舱创纪录
  神舟十二号、神舟十三号乘组分别开展了2次出舱任务,神舟十四号航天员乘组共完成了3次出舱活动,创造了一次飞行任务3次出舱的纪录。
  首次从问天实验舱气闸舱出舱。9月初,陈冬、刘洋完成他们的出舱首秀,这是中国空间站建造阶段的首次出舱活动,问天实验舱气闸舱首次使用,小机械臂首次辅助舱外作业。
  出舱活动间隔时间最短。9月17日,乘组完成第二次出舱活动,此次任务距离乘组首次出舱仅隔16天,创下中国航天员两次出舱活动间隔时间最短纪录。
  空间站“T”字构型下首次出舱。神舟十四号乘组最后一次出舱是中国空间站形成“T”字基本构型后的首次出舱任务,航天员的出舱活动范围由单舱扩展到三舱。陈冬成为首位登上组合机械臂的航天员;蔡旭哲实现首次跨舱段舱外行走,成为首个到达梦天实验舱舱外的航天员。
  两个乘组首次“太空会师”
  首次在轨“收快递”。11月12日,天舟五号货运飞船成功发射,并首次实现2小时快速交会对接,创下人类航天器最快交会对接纪录。这是中国航天员首次在轨迎来货运飞船。飞船向空间站送去了神舟十五号3名航天员6个月的在轨驻留消耗品、推进剂、应用实(试)验装置等物资。
  首次迎接载人飞船来访。11月30日,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对接空间站组合体,中国航天员首次在空间站迎来载人飞船,神舟十四号航天员与神舟十五号航天员顺利“会师太空”,中国首次实现6名航天员同时在轨飞行。
  完成首次在轨交接。12月2日晚,神舟十四号航天员乘组与神舟十五号航天员乘组完成中国载人航天首次在轨交接,神舟十五号乘组指令长费俊龙从神舟十四号乘组指令长陈冬手中接过中国空间站钥匙。中国空间站正式开启长期有人驻留模式。综合新华社、中新网等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