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3版
发布日期:
郎溪:
郎溪:有机“绿肥”助农民丰产增收
   本报讯“今年干旱,许多粮食作物受灾减产。我这两年利用冬闲种紫云英,土壤养护得好,加上水稻精心管护,我的再生稻头季水稻和二茬稻都没有受到影响。”11月30日,正在再生稻田里查看紫云英长势的郎溪县涛城镇管村村民杨宗祥开心地说。
  据了解,紫云英是郎溪县农技中心近年广泛推广种植的一种优质绿肥作物。因其具有适应性强、生长周期短、养地培肥效果好等特点,成为农户肥田养土的“绿色良方”。
  “前几年在再生稻种植上都是采用化肥,每亩田地需要使用35公斤化肥,后来种植紫云英作为肥料。种植‘绿肥’后,每亩只需用肥20公斤,不仅降低了生产成本,土质好了,杂草少了,大米品质也好了。”杨宗祥说,他种植了300多亩再生稻,套种紫云英后,每年节约成本4万多元。
  郎溪县农技中心土肥站技术人员介绍,他们每年利用再生稻的二茬水稻收割后冬闲时段种植紫云英,可以遏制杂草生长,还可利用紫云英自然固氮作用,改良培肥土壤。次年春耕时将这些紫云英翻压还田后,还可提高土壤有机质和养分含量,改良土壤结构和微生物环境,促进水稻等农作物生长发育,增强作物抗性,从而减少化肥和农药施用量,降低成本投入,进一步减少农业面源污染,提升农产品品质。
  近年来,郎溪县以节本、提质、绿色、增效为目标,大力推广有机肥替代化肥,科学实施秸秆还田技术,实现耕地承载能力有效提升,生产保障能力显著提高,化肥面源污染问题基本遏制,为发展更加优质、高效、绿色、环保的可持续现代农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郎溪县农业技术服务中心主任汪浩介绍,接下来该县将按照粮食生产“稳面积、稳产量”要求,积极引导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大力推广“稻-稻-绿肥”以及园地(旱地)套种绿肥等绿色种植模式,开展“绿肥”统一供种、施肥、翻压等社会化服务,并给予适当奖补,集成示范效应不断扩大,生产效益明显提高,有力助推全县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余克俭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曹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