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7版
发布日期:
“凌家滩文化展”亮相安徽博物院新馆
27件故宫珍藏文物“回乡”团聚
  5000多年前的安徽是什么样?我们的先民是如何生活的?12月7日,“璀璨星光——凌家滩文化展”在安徽博物院新馆正式亮相,194件文物解密五千年前的中华文明,其中27件收藏在故宫博物院的珍贵文物也首次“回乡”团聚。
  多件珍贵文物首次“露面”
  在凌家滩遗址考古发掘过程中,出土了精美的玉礼器、石器、陶器等3000多件珍贵文物,尤以精美玉石器著称世界。在1100多件玉石器中,代表性玉器有玉人、玉龟、玉鹰、玉龙等,其中玉龟、玉版、玉勺等100多件一级文物,现被珍藏在故宫博物院。
  此次展览促成了收藏在故宫博物院的凌家滩文物回乡团聚,展出了故宫博物院珍藏的凌家滩遗址出土文物27件,包括巨型石钺、三角叶形饰等。这也是凌家滩遗址出土文物的首次集中“亮相”。
  其中,1987年出土的巨型石钺呈青黑色,表面琢磨光滑,长34厘米、宽23厘米、厚3厘米,重达4.25公斤。由于出土于墓口处,可能与另一重要文物大玉猪具有相同的指示或镇墓功能。
  而另一件珍藏在故宫博物院的展品——三角叶形饰也出土于1987年,长10.3厘米、宽6.1厘米、厚3厘米。器形呈规整的等腰三角形,扁平片状,底边对钻4个圆孔。叶脉纹清晰可见,专家分析这件玉礼器也是权力的象征。
  此外,凌家滩出土的玉人、玉龟、玉鹰、玉龙等,也都在此次展览上集中亮相,其中很多文物都是第一次与观众见面。
  三大“玉文化”对话古今
  凌家滩遗址是迄今所发现的长江下游巢湖流域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新石器时代中心聚落遗址,与红山文化、良渚文化并称史前三大玉文化中心。
  “凌家滩、红山、良渚玉器既有勾连,又各具特色,社会形态也具有极其相似之处。”安徽博物院策展人孟倩介绍,三地聚落都经过精心规划,都有祭坛、贵族墓、大型红烧土建筑,凌家滩有用于防御的壕沟、良渚有城墙。
  此次展览专设篇章,对红山文化、良渚文化的相似文化因素进行类比展示,观众在展览中既能看到红山玦形玉龙、红山玉鸟、良渚玉冠形饰等,还可以与凌家滩玉龙、玉鹰、玉冠饰等进行对比。此外,展览还对同处于长三角地区的崧泽文化、北阴阳营文化、薛家岗文化进行展示,体现了中华文明的多样性、复杂性和一体性及各文化彼此间的认同感和依赖性。
  作为安徽博物院年度大展,此次展览精心遴选故宫博物院、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辽宁省博物馆、南京博物院、安徽博物院7家文博机构收藏的凌家滩、红山、良渚、北阴阳营、崧泽、薛家岗出土的具有重要考古价值与历史意义的玉器、石器、陶器等展品共计194件。还运用多媒体技术将凌家滩遗址进行复原展示,并设置了多个互动项目与打卡场景,让观众在体验中感受先民的智慧和中华文明的魅力。
  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吴碧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