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16版
发布日期:
我爱乘公交
  □合肥李祖青
  去年年底,我的房子被划入征迁范围之内。
  准备搬迁的那段时间,和许多老住户一样,回望住了近二十年的楼房,一种恋旧心情油然而生。交钥匙之前,又忙着到处寻找临时居住地。就在我四处打听出租房的时候,远在花岗镇的几个亲戚朋友知道后,争先恐后联系我,一致劝我回老家花岗镇居住。
  他们告诉我,镇上新建的小区刚分房子不久,许多人拥有好几套房,新小区新环境,清静不说,居住的还都是门口熟人。有人怕我不相信,还开玩笑说只要我回去,房子可以免费提供给我,算作试住,试住期由我自己决定。
  盛情难却,房子问题算是解决了,我又想到上班的话,时间上会不会是个大问题。毕竟,花岗镇距离县城中心位置近二十公里。
  搬到花岗后,第一天上班我起得特别早。首趟公交刚到站台,我就一个箭步跨了上去,此时,车厢里除了驾驶员空无一人。
  也许是见我急匆匆地上了车的样子,面熟的驾驶员问我是不是在县城做生意的?我说是上班族。他说这个时间段进城的人大部分是做早点和卖菜的生意人。当我说出我上班时间是八点钟,他说一趟车到县城三十分钟多一点,你至少提前了一个半小时。我问每辆车都能准时准点到吗?师傅笑了笑说,前后相差不会超过两分钟的。
  “路上不会堵塞?”这才是我最为之担心的。驾驶员指着前方说,双向八车道,两边还有辅路,你拿什么来堵?
  我与驾驶员正聊着,一辆警车从身边缓缓驶过,公交驾驶员说,放心了吧?还有比你早的,人流量大的路口,交警早已上岗执勤了。
  从去年十一月到今年六月底,半年过去了,我坐公交上班没有一天迟到过。每天还都是我第一个准点准时走进办公室。每一辆往返县城与花岗镇的公交车都是大巴,车厢宽敞明亮,车厢内的空调也随着季节变化,冬暖夏凉,乘客大都刷着手机,聊着天。一上车就眯上眼晴,戴上耳塞听着音乐成了我每天在车上不变的休闲方式。
  兴奋之余,我将行驶中公交大巴与路旁景色拍照发于朋友圈里,立马有几位朋友问我去哪儿旅游去了?当我说出是在坐公交上班路上,有人提出质疑,似乎还不怎么相信。因为,视频里的公交车座垫与座椅相比私家车,一点也不逊色!
  坐公交上班方便与否,也是这段时间同事们与我闲聊的主要话题。一位同事说,公司里还有一位员工家在原孙集乡,他每天也是往返公司与家里,他每天到岗并不比我迟呢。
  听说他是孙集乡的,而且还是在天堰村附近,我特地找到他,向他打听巴山庙那座古石桥还在不在,因为小时候去舅舅家,路上需要跨越一条河流,它就是流经原孙集乡和原四合乡境内的二里半河,二十多里河面上也就两座桥,一座是石桥,另一座是简易的木桥,遇到水雨季节,下游的木桥经常被冲得断腿缺胳膊。要想通过二里半河,有时只有绕道十多里从巴山庙石桥上通过。所以,我上学时候总喜欢把“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与巴山庙石桥联系到一起。
  同事说,古桥还在,现在新修了一条水泥路从古桥旁跨河而过,每天定时有公交车来往。出于好奇与惊喜,我决定趁着休息天去一趟巴山庙。
  站在能四通八达的乡间公路上,一时间我愣在那里,四处观望,像是迷失了方向,忘了东西南北。
  难怪八十多岁高龄的父亲时不时有想回祖籍地居住的念头,父亲经常开着他的电瓶三轮车到他熟悉的故乡走走看看。之前,我一直不理解,觉得有点莫名其妙,还提醒他别迷路了。父亲说,几趟一转,我比你路熟得多。
  用了半天时间,我沿着祖辈们居住地周边坐公交转了一圈,老家屋后范路墩在我印象里是最偏僻的地方,和大人一道经过那里时,我都不知道是走在人群的前面还是后面才安全。在范路墩公交站牌前我特地下了公交车,站在十字路口,我一连用手机拍了好几张范路墩公交站牌,存于手机里,是有点怕别人不相信,还是怕它以后不复存在?
  父亲经常对我讲,我们家由原籍孙集乡路西村搬到花岗住就是因为当时那儿太偏僻了,出大门就是草窠田埂。每次想赶集,头天晚上就备好扁担箩筐,一二百斤担子人挑肩扛是家常事,七八里赶集路,在寒冬腊月都能让人汗流浃背。
  后来,虽然就着水渠修了简易的平板车路,一到雨天还是不能出门,半路上遇到下暴雨,人与车进退两难,有时自行车反倒享起了福,人扛着它深一脚浅一脚往回赶。
  或许是看我忙于上班,几天前,儿媳说,爸,您学个驾照,我们那辆半闲置的小车您可以用于上下班的。我说,不知道什么原因,我一直对学车没兴趣。面对儿媳的一脸困惑,我忙对她解释是去市里面有地铁和快速公交,要是出省,未来我居住的小区对面就是肥西高铁站,再远一点,还有新桥国际机场……
  一旁的儿子说,十多万元的小车爸都不愿开。爸坐公交不是习惯了,像是上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