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庐阳区第一所“实验小学”,合肥市庐阳实验小学顺应时代要求,全面营造“日新”文化,引领学生每天都有新变化、新成长,培育学生良好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目前,学校已形成“启蒙养正,思辨创新”的校训,“臻美臻善,日进日新”的校风,“爱岗爱生,求实求精”的教风,“乐学乐思,善疑善创”的学风。学校以“培养具有文化之根、创新之品的当代少年”为办学目标,在守正创新的校园文化基础上,用“日新教育”引领学校走向高品质发展。学校先后获评“全国手球项目传统学校”“安徽省语言文字示范校”“合肥市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合肥市德育工作先进单位”“合肥市特色小学”“合肥市新优质学校”“合肥市老百姓家门口的好学校”等多项荣誉称号。
“日新课程”引领学生成长
合肥市庐阳实验小学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根本,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为核心,以深化学校文化建设、强化教育科研创新为手段,将学校打造成庐阳区乃至合肥市的一块教育试验田。
学校的“日新教育”基于整合理念下的新课程观,以学生未来发展的视角,将课程设计与学生的核心素养与综合素质的提升高度融合,构建多维度、兴趣化、实践性的“日新课程”体系。每学期均开设主题教研月,以“一师一优课”为研讨形式,带领学生真实学习,引导老师探究课堂本真。注重发展学生个性特长,从“人文视野、艺术天地、生活百科、科学探秘、阳光健身”五大方面进行校本课程研发和实施,旨在拓宽学习视野,开发学生潜能,陶冶审美情操,练就健康体魄,对全体学生进行更高层次能力培养。
学校通过PBL主题项目式学习,打破学科壁垒,提高学生的跨界学习能力,让学生经历体验、探究、分享的学习过程,并用不同的方式呈现自己独特的理解,使学生具有较强的问题意识、思辨意识、创新能力和合作精神。2020年9月,该校成为合肥市黄新教育名师工作室少年发明家社团项目基地学校,与此同时,念馆重温入党誓词。学校成立“少年发明家社团”,为学生搭建发明创造的平台,提升学生创新能力。
“教有所长”激发教师内驱力
教师是学校的根本,根深方能叶茂。学校以“项目式学习群”的建设,培养一支“研究自主、合作自动、发展自律”的教科研队伍,依托丰富的课程体系,引导教师实现“教有所长”,获得职业幸福感。
学校每学年初举行“青蓝工程”结对仪式,形成校长领航、骨干教师示范、青年教师跟进的教师团队阵型,把教师专业成长和“青蓝工程”结对帮扶抓实。并通过举办“向日葵讲坛”,多角度、高频率地进行全方位的业务培训,教师能力及素养得到迅速提升。
学校借助“全课程”的实施,培养教师学会跨学科协作,感受自身学科的价值体现。学校基于项目化学习的特色课程建设,由年级组长担任项目负责人,与本年级的各科任课老师共同组建“项目化学习课程研发共同体”。结合各年级的项目主题,开展系列研究工作。每一位老师在跨学科的网状研修模式中,找准自己的位置,找到合作的形式。每一位教师从课程的实施者变成了课程设计者,更加关注学生个体,关注孩子们的创造力。从而加强了教师凝聚力,加速教师队伍整体进步。
守正创新传承办学特色
学校充分利用现有的艺术资源优势,把实施“体育、艺术2+1”项目融入课程体系,不断丰富课程内容。2021年11月,学校获得庐阳区啦啦操比赛一等奖。2021年7月,学校“蔚蓝”合唱团荣获合肥市艺术节展演一等奖。
作为“全国手球传统项目学校”,学校将手球拓展课纳入课表,让每一位学生习得手球运动的基本素质。手球运动成为该校学生一项必备技能,朱清滢、杨若兰等同学凭借手球特长考入北京体育大学并取得国家级奖学金。手球运动成为学校一张闪耀的“名片”。学校还坚持开展丰富多彩的艺体类活动,例如广播操比赛、眼保健操比赛、田径运动会、趣味迎新运动会、艺术节、书画展等等,促进学生体能发展。
学校的“日善课程”旨在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感、担当能力和社会参与能力。课程涵盖仪式课程、少先队品牌课程、传统节日课程、家校桥、心理健康及外出研学、社会公益等各种校内外实践活动。通过把仪式教育、红色教育、传统文化教育等融入学生的德育活动,铸就学生的礼仪素养、集体意识、爱国情怀等,最终实现积淀文化、育人树人的目标和理想。
如今,合肥市庐阳实验小学正走在砥砺前行、开拓创新、锐意进取的办学之路上。新起点,新征程,学校将不忘初心再出发,勇挑重担立潮头,坚持走更高品质、更具特色的发展之路。
黄涛王宏玉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刘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