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III12版
发布日期:
重磅调查


  所有新闻皆成过往,但都值得凝视。它们是新安30年风雨兼程的印记,也是时代洪流中的浪花。为了揭示真相,记者冒着危险,乔装“卧底”,打入黑心食品厂内部、当了七昼夜“毒贩子”、变身“乞丐”;为了给受害者发声,守护公平正义,记者坚持不懈,接力追踪,用20余年时间,全程关注法子英、劳荣枝大案;为了挖出假慈善的本来面目,新安晚报没有沉迷于报道球王的喧嚣,而是从老马行踪的蛛丝马迹开始,严密调查,揭露真相……我们关注,我们见证,我们记录。我们的记者突破进取,我们的记者鞭辟入里,都只为让新闻更“好看”,看到“更多”的新闻、“更深”的新闻。
  1
  记者“卧底”,揭露“内幕”
  2002年深秋,本报一名女记者主动配合公安部门缉毒行动,和一名警案化装成购买海洛因的毒枭姐弟,携带10万元巨款,前往安徽某地,度过了七天的卧底生涯。
  为了更像“毒贩子”,女记者突击培训学习辨认毒品,还学会了抽烟,卧底时,始终在毒贩子的监视范围内,随时都有生命危险。
  那一次,虽然未“交易”成功,但带来的切身经历却是刻骨铭心。新安晚报分十次在一版连载了《我当毒贩七昼夜》一文,引起了读者的巨大关注。
  新闻“卧底”与暗访,是一名都市报记者的看家本领,本报还曾在不同时段,推出记者“卧底丐帮”、记者“卧底传销组织”、记者“卧底食品厂”、记者“卧底街头小贩”等深度调查报道,都揭示了社会黑暗一面或行业不法行为。
  比如,2011年10月10日,本报重磅推出了“卧底食品厂”报道,曝光了位于肥东县的安徽惠之园食品有限公司,篡改过期和即将过期的食品生产日期。重新打包后,这些食品被运送到合肥市区各大超市出售。为了调查事实真相,本报记者成功打入该公司,挖出了这一惊人黑幕。掌握大量证据后,对该企业的种种不法行为进行了曝光。
  随后,质监部门迅速作出反应,责令安徽惠之园食品有限公司全面停产,接受调查处理。
  监管食品安全不能亡羊补牢,必须先筑好“牢”。唯有此,才能让企业守法经营,让消费者安心享用食品。
  我们痛斥,不法商贩的只为利益,不顾底线;我们呼吁,相关法律、制度和管理的健全。我们共同捍卫,市民的餐桌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