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智能手机及短视频平台的发展,近年来有不少社会热点事件,都是由手机拍摄视频曝光发酵而来的,如“高铁霸座男”等。然而,随着这类曝光视频越来越多,甚至成为“流量密码”,人们不禁要问:拍摄视频曝光是否会侵犯他人的合法权益?有些拍摄者对视频进行剪辑、文字引导,甚至高呼进行“人肉搜索”,又是否违法?(12月17日《法治日报》)
坦率地说,曝光类视频通过揭丑揭黑,对社会公平、正义、文明起到了推动建设作用。正因为有人随手拍摄,才使得某些人不敢肆意妄为;也正因为这类视频曝光负面问题,才使好人得到保护,坏人受到惩罚。一些网络平台曾专门鼓励网友拍摄曝光生活中的不合理现象,一些地方部门也鼓励市民“随手拍”交通违规等行为——只不过拍摄内容要发给执法部门。
虽然网友或市民拍摄、曝光社会不良现象,有诸多积极意义,但如果拍摄者、发布者缺乏法律意识,有可能好事变坏事,因为侵犯了曝光对象的肖像权、隐私权、名誉权,因此会被追究侵权责任。如一则曝光视频中,发布者发布“司机拒载短途乘客”和司机相关信息,被网友评论和辱骂,司机起诉后,发布者删除视频、赔礼道歉并赔偿精神损害抚慰金1000元。
所以,曝光类视频发布者最该注意的是不能侵犯曝光对象权利。即便曝光对象行为违法违规,也应该由相关执法者依法来惩罚,而不是发布者用视频来惩罚。也就是说,即使曝光对象是违规者,但在法律没有裁定其违规之前,其肖像权等权利是受法律保护的。
曝光类视频的发布者应该向正规媒体学学如何保护自己。一方面,以比较公正、客观、全面的视角和文字展示所要曝光的内容,而不是带有个人偏见一番操作。另一方面,应当采取马赛克等方式保护曝光对象面部和其他个人关键信息。这样,既能达到曝光或者监督的目的,也不至于把自己带入侵权泥潭。可见,通过这类视频发挥监督作用,也是一种“技术活”。
各种短视频平台也要守土尽责,对曝光类视频严格审核把关,防止陷入侵权纠纷。总之,曝光类视频也是一种社会监督,值得鼓励,但任何社会监督都要遵守法律红线,监督者只有懂法守法才能保护好自己,更好履行监督责任。□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