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温在0℃以下,洒水车却上路继续洒水,导致部分路面结冰,多名骑电动车的市民因此摔倒。12月19日,河南信阳罗山县当地政府表示,18日降温幅度很大,相关部门作业前研判失误,未对洒水时间做出调整。政府部门将对摔倒群众采取赔偿措施。(12月19日极目新闻)
姑且相信这次“洒水结冰”确实是因为“研判失误”,但因洒水导致道路湿滑上冻,每年冬天都层出不穷,却未必都是“研判失误”。很多地区温度降至0℃以下,洒水车仍然每天在马路上洒水,天气一冷,地面上有水就容易结冰,导致市民出行不便、交通事故频发。而这显然值得深究,如此洒水究竟是为什么。
实际上,按照城市道路环卫机械化作业质量标准,环卫部门对于路面洒水是有严格的执行标准的。按照标准,气温低于5℃时,对于桥面、隧道等路面就不进行洒水作业;气温低于2℃时,道路路面就不进行洒水作业。
“洒水结冰”显然是当天气温低于规定,那么为何仍要进行洒水作业?说到底,是懒政管理作祟。其一,无论洒水于降尘到底有多少实际作用,只要洒了水,就被认为于降尘有了作为。懒政思维之下,当然就不会去多想一想,比如,洒水即便有助于降尘,但一旦结冰,则危害不堪设想。
其二,冬季洒水作业,尤其要精细管理,比如在气象学上,气温的测定通常距地表1.5米左右,而地表温度往往与气温相差2℃~3℃左右,也就是说,在气温达到0℃之前,地表温度就已经降至冰点。准确把握洒水时间,不仅要把握这当中的区别,还要把握早晚与其他时间的温差,否则,洒水结冰也就不可避免。
可以看出,管理部门的管理手段和管理方法还是需要改进,但更要改变的是懒政做派。唯有以问责制倒逼,让相关责任人担责,懒政管理才可能终结。钱夙伟/文沈海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