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近日调查发现,多个网络平台、社交平台上,有人打着“图文定制”“车牌框架”的幌子售卖假身份证和假车牌,费用为200元至700元不等。从卖家提供的样图可以看到,这些假身份证、假车牌和真证几乎一模一样,肉眼难以辨别真伪。(12月21日《法治日报》)
其实严格来说,上述记者的调查发现并非始自“近日”,而是有些“历史”。只不过,其实施细节和方式有所不同而已。比如有的是从线下转到了线上,但其本质不仅都是非法制作、售卖假身份证、假车牌行为,而且大有成了“打不死的小强”的味道。
必须指出的是,制作、售卖假身份证、假车牌等,危害甚大,后果严重。正因为如此,我国法律对此是毫不留情的,一旦被逮个正着,势必“摊上大事”,结果必然是得不偿失。
不仅卖家如此,买家也难逃干系。比如买卖居民身份证件,其罪就是对合犯罪,即法律不仅惩罚出卖者,也惩罚购买者,所以该罪名对买家也同样适用。也就是说,买家购买身份证件也属于以非法方式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的行为,因此也同样触犯了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
无论如何,制售假证绝非儿戏,不能让其成了“打不死的小强”。其中除了常态化以及常规化的打击,还需结合新形势,针对违法犯罪新特点,对症下药,合力出击。
首先,公安机关和监管部门既需要顺藤摸瓜,加大执法力度,对制售假证者依法严厉打击,严肃追责,切实形成震慑,也要完善信息资源库,设置防伪标识,开通便捷的防伪核验渠道,以期切断不法分子的“后路”。其次,相关平台需要站好岗、放好哨,建立动态巡查制度,不能对伪造、买卖假证照的现象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同时建立关键词搜索和模糊搜索机制,对于用户举报的响应应当更积极,处理更迅速。此外,有关部门还要加大对伪造身份证明等文件犯罪行为的处罚力度,加强普法宣传,在全社会形成高压态势,教育引导社会大众实事求是、拒绝购买和使用伪造证件和证明,免得因小失大,后悔莫及。
张国栋/文陶小莫/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