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7版
发布日期:
“我从包公家乡来”桂林之行圆满结束
推介“幸福肥东”,共叙两地情谊
  肥东有梦,没有止于心动,而是付诸行动。“我从包公家乡来”就是“幸福肥东”那沸腾的一章。由安徽日报报业集团、合肥市文明办、中共肥东县委主办的“我从包公家乡来”大型融媒体采访活动,已经进入第四届。12月21日,此次桂林之行圆满结束。采访团不远千里,祭奠“中国好人”孟鸣之烈士,被称赞为“重情重义”之举。不难看出,“我从包公家乡来”已成“幸福肥东”的推介使者,宣扬肥东文化的重要助力。
  英雄长眠,精神永存
  英雄长眠家国土,精神永存天地间。此次“我从包公家乡来”采访团不远千里来到桂林,最主要的任务就是祭奠“中国好人”孟鸣之烈士。12月19日一早,“我从包公家乡来”融媒体采访团一行人,在桂林市文明办、民政局相关人员的陪同下,前往桂林尧帝园。
  孟鸣之烈士的墓碑,常年被鲜花包围着,坟头两株四季桂,飘出淡淡的幽香,似乎寓意着孟鸣之高尚的品质。孟鸣之烈士是“消防英雄”,他的墓碑设计也带着浓浓的“消防色彩”。除了“消防英雄孟鸣之”几个大字外,墓碑上还刻画了一幅生动的消防员救火图,还有4个“消防栓”全方位守护着孟鸣之的墓地。
  “孟鸣之烈士是我们的消防英雄,所以,当时特地结合他的生平事迹,设计了这座墓碑。”桂林市公墓管理所所长贺东平介绍,除此之外,对于孟鸣之的公墓,管理所也是常年精心维护,四季鲜花不断,让英雄安稳长眠,也方便群众祭拜,“孟鸣之的敬业奉献精神一直激励着大家,平时经常有市民自发前来祭奠。”
  采访团的祭拜仪式在低徊的哀乐声中开启,采访团成员两名消防代表为孟鸣之烈士敬献花篮,整理缎带。桂林市民政局社会事务和儿童福利科蒋桂明主任、桂林市公墓管理所所长贺东平先后为孟鸣之烈士敬献花篮,表达哀思。
  其后,采访团一行向孟鸣之烈士三鞠躬。
  中共肥东县委宣传部三级调研员许泽夫致悼词,许泽夫在墓前追忆了孟鸣之生前的英勇事迹,感谢孟鸣之为“幸福肥东”做出的突出贡献,称赞孟鸣之为合肥、桂林两地的消防英雄,也将两地人民拉得更近了,牵得更紧了。
  仪式尾声,全体人员为孟鸣之烈士默哀了一分钟,以表达最深切的哀悼。
  英雄儿女,从未忘记
  慰问英烈家属,铭记英烈精神。广西桂林全州县安和镇,是一座百年小镇,盛产安和芋头,这里也是孟鸣之烈士的家乡。12月19日上午,“我从包公家乡来”采访团在尧帝园公墓祭奠完消防英雄孟鸣之后,又驱车一个多小时,在安和镇镇政府工作人员的陪同下沿着蜿蜒的乡村小路,来到了孟鸣之的家。
  孟鸣之是家中长子,还有一个弟弟如今正在读初三。孟鸣之牺牲后,父亲孟铁桥也以居家务农为主,不再外出打工。“爱人身体不大好,还要照顾小的上学,说实话,孟鸣之走后,也没心情出去打工了。”
  2015年9月,孟鸣之从地方高校入伍,后加入肥东消防救援中队,成为一名光荣的消防战士,这也让以务农、打工维持生计的孟铁桥夫妻俩高兴了许久。
  “我从包公家乡来”采访团亲切细致地询问孟铁桥一家人如今的生活状况。
  中共肥东县委宣传部三级调研员许泽夫带着肥东人民的关切,向孟鸣之父母表达了崇高的敬意。“孟鸣之不仅是你们的儿子,也是我们肥东人民的儿子,我们肥东人民永远都不会忘记他,永远都会感谢他。”
  许泽夫说,孟鸣之救火牺牲的英勇事迹,深深刻在肥东人民心中,其敬业奉献的精神永远值得每一个人学习,是年轻人学习的楷模。
  据介绍,为了纪念孟鸣之,肥东建有鸣之广场,广场内有孟鸣之雕像。肥东还计划兴建孟鸣之纪念馆,开展系列纪念消防英雄活动等。“诚挚地邀请你们到肥东去,到孟鸣之生前战斗过的地方去看看,随时欢迎您们。”许泽夫代表采访团为孟铁桥夫妇送上了1万元慰问金。
  推介肥东,学习“点子”
  “我从包公家乡来”采访团此次桂林之行,受到了桂林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热烈欢迎,所到之处,皆有当地相关部门工作人员陪同,为采访团采访、考察提供便利。尤其是为表肥东人民心怀感恩,不远千里前来祭拜“中国好人”孟鸣之烈士,探访慰问其家属,受到了桂林方面的高度点赞,“你们肥东人真是重情重义啊。”
  12月20日下午3时,“我从包公家乡来”采访团应桂林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邀请,来到桂林市政府进行座谈交流。
  在会上,“我从包公家乡来”采访团推介了“幸福肥东”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内容,桂林方面与会人员对肥东县丰富的文化底蕴、文明传承的挖掘、卓有成效的经济文化建设等刮目相看,竖起了大拇指。
  桂林,这座拥有2100多年历史的古城,如今正焕发着青春的、文明的力量。桂林市上下齐心,为荣誉而战,艰辛走过多年创城之路后,2020年终于成功摘得“全国文明城市”荣誉称号,让佳山秀水插上文明的翅膀,展翅翱翔。如今,桂林市正在奋力打造世界级旅游城市,笑迎八方客。
  在座谈会上,桂林市委宣传部文明办唐黎主任向采访团介绍了桂林文明城市创建工作经验,比如桂林老百姓家喻户晓的“金点子”热线电话,将老百姓来电反映的问题,详细记录,列成问题清单,分配至责任单位,督促解决并反馈。“一年收到8000多件线索,解决率高达90%以上,真正让老百姓在创城中得到实惠,这样,他们才会从内心里支持创城。”
  此外,还有包联机制、督促机制,通过群策群力,引导全民参与。“从要我创城,转变为我要创城,让老百姓既是参与者,也是受益者,充分发挥老百姓主动权,全市形成合力,上下一心,将这件大事办成。”
  临桂区为桂林市政府所在地,临桂区委宣传部社科联陈主席在座谈会上分享的秘诀是:“创城就是落实到老百姓满意度上,以老百姓的满意为标准。”
  发出邀请,两地联谊
  在座谈会上,许泽夫介绍了“我从包公家乡来”活动的背景,合肥市肥东县是包公的家乡,同时,包公也曾在河南开封、广东肇庆等地为官,在很多地方留下了为官清廉、秉公执法的故事,形成了在国内外影响深远的“包公文化”。该活动从2019年开始,如今已是第四届,采访团追寻着包公的足迹,曾踏访河南开封、商丘,广东肇庆,浙江宁波、绍兴等地,聆听包公故事、弘扬包公文化、传承包公精神。
  如今,采访团活动主题更加丰富,意义也升华了。2022年,是肥东加快建设千亿县、创建全国文明城、展现新图景的奋进之年。作为包公家乡的肥东,以此活动为契机,学习典型、宣传典型、培育典型,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精神力量和道德滋养,真正把榜样的力量转化为推动发展的生动实践。以奋发昂扬的姿态为新时代文明风尚增添肥东色彩。
  近年来,肥东涌现出一批群众身边的“平民英雄”。这其中就有一位“中国好人”,他叫孟鸣之,来自广西桂林全州。“中国好人”孟鸣之的先进事迹,不仅展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更彰显了向上向善的强大力量,传递了社会正能量,引领了社会文明新风尚。
  “孟鸣之是我们肥东和桂林共同的儿子,共有的‘中国好人’。”许泽夫说,按江淮大地的风俗,冬至要祭拜已逝亲人,因此,采访团克服困难,不远千里来到桂林,前往孟鸣之的墓地凭吊,去安和镇看望慰问孟鸣之的父母。“孟鸣之为肥东奉献过光与热,把鲜血洒在了肥东,我们肥东人不会忘记他的恩情。”许泽夫说,孟鸣之是“中国好人”,这也是文明创建的重要抓手,是文明创建中应该挖掘宣扬的正能量与好人文化。
  采访团千里跋涉到达广西桂林、全州等地拜祭英烈,从未忘记英雄,受到了桂林各界高度赞誉,他们盛赞肥东人民“重情重义”。
  在会上,许泽夫向桂林方面发出诚挚邀请,希望有机会前往肥东交流,让两地情谊源远流长。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朱庆玲刘哲高绪巍/文殷志强/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