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7版
发布日期:
合肥小伙成功捐献“生命的种子”
  本报讯12月26日中午,在中国科大附一院采集室内,合肥市第98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常思毅长长地舒了一口气。在克服家庭和工作上的困难后,常思毅成功采集了造血干细胞,为在浙江治疗的一名骨髓异常综合征患者送上“生命的种子”。
  10月20日,小常接到合肥市红十字会工作人员电话,说他与一名患者初步配型成功。被问到愿不愿意捐献造血干细胞时,小常毫不犹豫地就回答:“我愿意!”随后,小常在合肥市红十字会志愿者的陪伴下完成了血液的进一步高分辨检测。
  11月12日,小常在完成捐献前体检后,才第一次将自己准备捐献造血干细胞的事告诉了父母。“刚开始父母对造血干细胞不了解,反对我捐献。”小常和父母解释,自己在大学里就是红十字志愿者,也献过血小板,并将自己掌握的造血干细胞知识和父母沟通,父母渐渐消除了顾虑,但仍然有点担心。小常又带父母一起来到红十字会办公室,工作人员当面介绍了全市造血干细胞工作开展情况、造血干细胞捐献的工作流程以及为什么要打动员剂等造血干细胞捐献常识。在工作人员和小常的耐心解释下,父母终于消除了顾虑,支持小常捐献造血干细胞。
  不过,又有一道难题摆在常思毅面前。原来,今年大学毕业,步入社会不久的小常刚找了一份工作,12月5日面试通过后,单位将组织三周的封闭培训,而采集计划定于12月26日,且在21日就要入院,怎么办?小常急忙将情况反馈给合肥市红十字会工作人员,并告诉工作人员:“实在协调不了,这份工作不要了,等我完成造干捐献再重新找一份工作吧。”
  红十字会工作人员第一时间和小常单位的组织人事部沟通,单位领导了解情况后,很支持他的“救人行为”,告诉小常:“安心去救人,单位把岗位给你留着,等你回来后参加下一批岗位任职培训。”小常得到单位的答复后,再一次长长地舒了一口气,困难都解决了,就等造血干细胞采集了。
  确定采集计划后,小常天天“小心翼翼”,每天按时作息,除了必要的锻炼外,基本上就“宅”在家中,怕被感染成“小羊人”。直到办好入院手续,小常的心终于定下来了。26日中午,历时约三个小时,造血干细胞捐献完成,小常说:“捐献过程中重重困难都被自己克服了,也希望未谋面的患者努力加油!”
  王双全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吴碧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