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3版
发布日期:
天更蓝了水更清了
2021年,我省生态环境多项指标为有监测记录以来最好水平
  2021年,安徽PM2.5年平均浓度34.9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0.7%;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84.6%,同比提高1.8个百分点;全省公众生态环境满意率93.4%,创历史新高……2022年11月初,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通报各省2021年度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考核情况,我省被定为优秀等级。
  公众生态环境满意率创新高
  2021年,我省坚持精准、科学、依法治污,污染防治攻坚战取得新成效。大力促进产业升级,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5G等新兴技术与低碳绿色产业深度融合。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长28.8%、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41%,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5.5%,节能环保产业产值增长25.5%。
  与此同时,持续打好蓝天保卫战。深入开展夏季臭氧治理和秋冬季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按照“一园一策”“一企一策”组织70家园区、922户企业实施挥发性有机物治理。全面实施重型柴油车国六排放标准,在全省建立汽车检测和维修(I/M)制度,通过专项行动整治非法加油站点1379个。扎实推进碧水保卫战。长江流域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92.7%,同比提高2.2个百分点。巩固长江十年禁渔成效,水生生物资源呈现恢复趋势,长江刀鲚资源密度显著上升,安庆段江豚种群数量由2015年130头左右上升到去年200头左右。加强巢湖综合治理,水华发生次数、累计面积分别下降42%、20%,水质稳定在Ⅳ类,巢湖已成为东方白鹳的稳定越冬点。推进饮用水水源地规范化建设,新建或调整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17个,开展饮用水水源地环境问题“清零行动”。稳步实施净土保卫战。创新重点建设用地地块管理模式,开发遥感监管系统,对467个重点地块实行“一张图”管理,构建“线上发现问题、线下解决问题、系统留存记录”的闭环管理体系,有效防止违规开发利用。
  2021年,安徽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实现了“十四五”良好开局:PM2.5年平均浓度34.9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0.7%,优于年度目标7.2个微克/立方米;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84.6%,同比提高1.8个百分点,优于年度目标6.1个百分点;地表水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83.5%,优于年度目标3.1个百分点,无劣V类断面,长江流域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92.7%,同比提高2.2个百分点,均达有监测记录以来最好水平。全省公众生态环境满意率93.4%,创历史新高。
  今年生态环境形势总体向好
  今年以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密集调度,推动各项措施落地见效,全省生态环境形势总体向好。1~11月,全省PM2.5平均浓度32.6微克/立方米,好于年度目标7.7微克/立方米;优良天数比率82.8%,好于年度目标3.1个百分点。1~11月,全省194个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为84.5%,好于年度目标3.6个百分点,无劣V类断面。土壤环境保持安全稳定。
  我省聚力保护自然生态,生态文明示范创建成效显著。深入推进长江、淮河、江淮运河、新安江生态廊道建设,统筹推进皖南、皖西两大区域生态保护修复。启动县域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试点,进一步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长江江豚、扬子鳄数量持续增多,“国宝”东方白鹳频现巢湖。推进新安江—千岛湖生态补偿示范区建设,开展黄山市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持续开展生态环境损害赔偿,今年已办理案件68件,赔偿金额3260万元。
  落实“一改两为五做到”要求,出台强化生态环境保障和服务助推经济稳增长的22项措施。优化生态环境要素配置,省市两级建立年度重大项目环评审批服务清单,重点保障1514个重大项目,实行专人对接,促进项目落地。鼓励开展“打捆”环评,探索环评与排污许可“两证合一”改革试点工作。健全“环企直通车”制度,解决企业诉求问题2500多个。推行生态环境轻微违法违规行为免罚制度,全省办理220起免罚案件,免罚金额1463万元,被生态环境部作为优化生态环境保护执法方式、助力稳住经济大盘举措的正面典型予以通报表扬。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姚一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