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4版
发布日期:
二期工程计划年内开工建设
  记者:引江济淮工程从长江调水,在遭遇长江干旱时,如何保护长江下游水资源及水生态不受调水影响?
  朱青:根据规划,到2040年,引江济淮工程平均每年引水量将达到43亿立方米。相对于长江近万亿立方米的年径流量来说,正常情况下引江济淮引水对长江径流影响极小。根据工程规划和调度方案,为保护特殊干旱季节长江下游生态基流不被挤占和长江下游用水、航运条件不恶化,当大通站流量降至10000立方米/秒时,引江济淮主动暂停引江。在暂停引江期间,主要利用菜子湖、瓦埠湖和巢湖三湖调蓄水量,即相当于家里有三个大水缸,可以保障正常供水。引江济淮在线调蓄能力较大,这样的工程布局,可充分挖掘现有湖泊调蓄潜力和规避调水风险,新老集成发挥更大的效应,提高供水保障率,增加调水安全性。
  记者:引江济淮工程如何确保一渠清泉水北上入淮?
  朱青:工程通过西兆河和菜子湖两条线路调引江水,避开了巢湖西半湖未达标水体的干扰。更为关键的是,工程根据巢湖水质变化情况,采用灵活的调水线路——巢湖南部水质较好时,江水和巢湖水体可进行一定的交换;巢湖水质达不到调水要求时,则江水不经过巢湖,直接翻过江淮分水岭汇入淮河。沿线采取治污、避污、截污、导污、控污等措施,力保一江清水北上入淮。
  结合双线引江在巢湖南岸布设小合分线路,构成“π”形水系,既可让引江水质不受巢湖污染,又能相机改善巢湖水质与生态;既可在汛期争取多从菜子湖自流引江,又可化解西兆河输水与防洪矛盾;既可在冬春季从西兆河引江减轻对菜子湖越冬候鸟生境干扰,又能充分利用巢湖调蓄与输水,是灵活调水和安全调度的创举。
  记者:引江济淮工程为候鸟改变航道、增设多处鱼道,在生态保护方面有哪些亮点?为什么愿意花这么大成本?
  朱青:引江济淮的三大功能就包含生态,工程设计之初,就把生态优先作为重要要求引导方案比选,尽最大可能减少或减缓对生态造成的影响。
  为减少工程投资和移民占地,曾多次考虑扩建凤凰颈引江枢纽并新建通江船闸。但经反复论证,最终取消了这一方案,就是为了避免船舶通航对铜陵国家级淡水豚保护区的影响。
  菜子湖线路承担引江和通航的任务,但菜子湖湿地每年冬季都有大批珍稀鸟类越冬繁衍。湿地出露与引江济淮水位关系密切,如果冬春季菜子湖水位升得过高的话,可能把湿地淹了,影响湿地晒滩和植物萌发。船舶的鸣笛、灯光也可能会影响候鸟的栖息和繁衍。为此,引江济淮又专门增加约3.5亿元,对原方案大幅度调整,将湖区航道西移1.5公里,使航道远离团结大圩湖区湿地,并实施湿地修复措施。
  除为候鸟让路外,工程还为鱼类洄游而增设鱼道,尽力维护生态平衡。为保证鱼类洄游畅通,又安排专项资金近5亿元,在长江与菜子湖之间的枞阳闸、长江与巢湖之间的巢湖闸、淮河与瓦埠湖之间的东淝闸和淮河干流蚌埠闸、临淮岗枢纽上增设五处过鱼设施,在菜子湖增加增殖放流站,在菜子湖、巢湖、瓦埠湖内布设人工鱼巢和投放底栖生物等。
  记者:通水通航后,还有哪些工作要做?二期工程的具体情况和进展如何?
  朱青:引江济淮以城乡供水、发展航运为主,结合灌溉补水和兼顾淮河及巢湖生态改善,集供水、航运、生态三大效益为一身,是国内最具综合效益的调水工程。工程双线引江规模300立方米/秒,年均调水量43亿立方米,输水线路总长723公里,新增高等级航道355公里,流经安徽半壁江山,润泽皖豫5100多万人民,改善灌溉面积1808万亩,年均可向巢湖补水近5亿立方米。
  一期工程是干线工程,主要承担引江、输水、航运等任务,二期工程是后续工程,主要承担分水、配水、供水等任务。此外,二期工程在设计上也尽可能采取新老工程链接、新老水系连通、新老功能整合等,焕发新中国最大灌区淠史杭青春,发挥新中国治淮工程巨大潜能,助力巢湖健康水循环系统构建等,拓展和放大引江济淮工程更大效应。
  通水通航后,要密切观测工程运行状况,优化完善联合调度方案,及时发现和处置隐患缺陷,全力做好工程扫尾工作,确保尽早正式通水通航。目前,国家发展改革委已批复二期工程可研报告,并计划年内开工建设,让皖北人民尽早喝上清澈甘甜的外调水。
  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刘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