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16版
发布日期:
老师,我在的
  □歙县江红波
  上课时间到了,我进入预定的腾讯会议。
  上周的语文课,还是在教室里,他们坐着我站着,你来我往,舌战群儒。7点的早读铃声响起,大家齐刷刷地站起,抱着书齐读,我在过道上走着,穿行在个个都比我高大帅气的他们中间,耳畔是一片书声琅琅。可现在是线上,我看不见熟悉的他们,只看到线上的成员人数,不断在增加,安安静静的。
  线上教学,在2020年开始时,那年我带高二。眨眼三年过去了,眼前的学生又是高二。教师成了主播,教室天天见的,线上教学开视频,似乎没那个必要。学生也不愿开视频,我点击集体视频,一个个都拒绝。
  我想,不愿意视频,应是大家都熟悉,没有视频的必要。再者,这骤降的温度,穿着厚重的睡衣或棉袄,可能也不是很雅观。师生之间,教室里的是体面,在家里的服饰,也就多了几分自由。
  “上课……”我在电脑前说,看着一动不动的头像,学生们在听呢?还是没在听呢?我心里嘀咕着。线上讲课,总感觉是面对一台冰冷的电脑。冬日的阳光,落在窗户紧闭的阳台上,落在我的书桌上。
  我点击共享屏幕,把相关的课堂内容传上去,忍不住问了一句:你们能看到我传的文件吗?很快语音反馈过来:老师,能看见的。能看见,就好。我点着鼠标,划着内容,再讲解,也就多了几分自信。
  一个人讲着,总觉得有些单调,一如在孤寂的山林里,孑然一身地行走。知识的海洋,荡一叶扁舟,看不到岸边,看不到来往的行者,总是有些无助。我纵然讲得天花乱坠,没有学生的呼应,有点形单影只,空落落的。
  网课,不是一个人的战斗,那边也是熟悉的学生,只是看不见而已。我看着那一个个熟悉的名字,想起在教室里的相处。这师生间的互动,应该还是必须的吧?课文里,总有些问题,可以交流、探讨。
  那些名字,随口喊出:程宇!电脑里没有声音,停顿了几秒,突出传出来:老师,我在呢!我赶紧接上话:好,你来说一下《李凭箜篌引》中,使用了通感手法的诗句是哪句?他在那边说,老师我看一下啊,很快,答案就过来了,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看来,他是带了书回家,诗句也是背得熟悉,我在心里窃喜。
  我又喊另一同学:汪芹,汪芹在不?看见她头像移动了一下:老师,我在的。
  好的啊,问你一个古诗名句,陆游《书愤》中表达作者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的诗句,是哪一句?那边张开就来:“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隔着屏幕,他们都在那边静静地守候,我的猜疑也就成了多余。这网课,因着偶尔的提问,一堂课的情况,基本也就尽在掌握之中。线上线下,都是45分钟。居家线上,虽然看不见学生,但想象着他们在教室里的位置,想着他们的青春笑脸,这45分钟的时间,也是流逝得飞快。
  我一次次提问,他们一次次回答。那简简单单的一句“老师,我在的”,无限温情都涌上来,在这寒冷的冬日,带着阵阵的暖意,弥漫开来,温暖了我的整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