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3版
发布日期:
合肥:高品质建设世界级文旅新地标
  加快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打造“科创名城”;开工建设合新六城际、北沿江高铁合沪段,让城市功能更加完善;新建中小学28所、幼儿园52所,中心图书馆、科技馆新馆开馆运营,民生福祉持续增进……1月4日,合肥市政府工作报告全文正式发布,其中描绘了2023年的美好发展蓝图。
  谋划争创新的国家实验室或基地
  创新是合肥这座城市最鲜明的气质。2023年,合肥市将加快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探索新型举国体制合肥路径,全力服务保障国家实验室,加快“国之重器”建设。实施大科学装置集中区建设三年行动,提升能源、人工智能等六大研究院运行效能,开工建设先进光源、量子精密测量等大科学装置,全力打造未来科学城。在聚变能源、深空探测、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等领域,将谋划争创新的国家实验室或基地,加快建设量子信息未来产业园,打造“世界量子中心”。
  同时,合肥市将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提升安徽科技大市场运营水平,转化科技成果3500项以上,技术合同交易额突破1100亿元。2023年,预期新增国家级孵化器和众创空间10家以上,新建高水平新型研发机构15家以上,新增示范性应用场景100个以上,深度打造全域场景创新之城。
  此外,合肥市将优化创新创业生态,高标准建设科大硅谷,在全球创新资源富集区布局建设海外科技创新中心、离岸创新创业中心,广泛汇聚全球创新力量,打造享誉世界的创新之谷。实施“万家高企”培育增效三年行动,净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800家以上,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突破万家,培育科技型骨干企业和科技领军企业100家以上。
  推动城市主干道向县(市)延伸
  生态环境方面,合肥市将持续实施巢湖综合治理,完善蓝藻水华网格化防控体系,开工建设巢湖流域防洪工程,加快十八联圩生态湿地蓄洪区建设,国考断面水质优良率稳定在85%以上。实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专项行动,化肥、农药使用量分别下降20%、10%,让巢湖成为“家门口最好的生态产品”。将高水平举办第十四届中国(合肥)国际园林博览会,办成一届具有“时代特征、合肥特色、令人期待”的百姓园博。
  新的一年,合肥市将实施大建设重点项目1800个、总投资超1100亿元。全面推进“1155”大交通计划,提速建设合新高铁、新合肥西站,开工建设合新六城际、北沿江高铁合沪段。建成沪武高速无岳段、双凤互通立交,加快大外环北环线、西环线建设,力争开工南环线,新增高速里程90公里。建成文忠路、桥头集路,开工建设南二环西延、金寨南路,新增快速路36公里。新开通运营轨道交通1号线三期和2、3号线延长线,运营里程突破200公里。同时,推动城市主干道向县(市)延伸,加快方兴大道东延巢湖、宿松路南延庐江、蒙城北路北接长丰。
  在城市更新领域,合肥市将完成老合钢片区危房搬迁,启动大铺头、电机厂片区等更新改造,打造城市更新“样板间”。同时改造老旧小区117个,新开工棚改安置房7.7万套、建成2.1万套。提升环城、沿湖绿带品质,再造80公里“翡翠项链”。
  新建中小学28所、幼儿园52所
  2023年,合肥市将持续保障改善民生,提质扩面实施好十大暖民心行动,让劳动者在家门口就近就业,让老年人吃上“暖心饭”,让市民“好停车”,让“菜篮子”拎得更舒心。
  教育方面,今年将新建中小学28所、幼儿园52所,争创全国学前教育普及普惠示范区、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区。就业方面,将实施“创业合肥”行动,支持科研人员、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成功创业,培育高技能人才2.5万人,引进大学生30万人。生命健康方面,将开工建设国家心血管、中医区域医疗中心,市四院、市妇幼保健院争创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合肥市中医院将开诊运营,所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设立中医馆。
  在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方面,合肥市将实施城乡居民收入倍增计划和中等收入群体倍增计划,持续扩大社会保障覆盖范围,开展个人养老金制度先行先试。同时提高城乡居民医保财政补助标准,实施重特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保障,特困人员、低保对象救助比例分别达90%、75%。
  此外,合肥市将深入推进创新型文化强市建设。实施文化工程建设行动,高品质建设“一湖一园一廊一城”(环巢湖旅游休闲圈、骆岗公园、江淮运河百里画廊、未来大科学城)世界级文旅新地标,打造城市会客厅和高标准生活空间,市中心图书馆、科技馆新馆开馆运营,市博物馆、骆岗音乐厅开工建设,建设100个艺术空间、100个全民阅读点。实施文旅产业提升行动,新增100处网红打卡点。实施全民快乐健身行动,新建3个体育公园、400个全民健身场所,争创全国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市。
  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项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