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16版
发布日期:
浅蓝色的稿费单
  □合肥徐立新
  稿费单,准确的说法应是取款通知单,是由报社、杂志社或出版社等文化单位,通过中国邮政储蓄银行,邮寄给作者的稿费。
  我业余写稿近20年,收到过不少张来自天南海北的稿费单,对那张浅蓝色的小长方形纸张,充满了熟悉的亲切感和由衷的感激之情。
  前几天,正在读小学四年级的儿子,放学回来后,高兴地对我说,爸爸,你看这个。我一看,稿费单,原来是一家报社寄给儿子的,虽然只有区区的十几块钱,但儿子却备受鼓舞。他说,今天我们正在上语文课,一个邮递员叔叔来到班级门口,把老师叫了出去,然后老师就把稿费单发给我了,还让全班同学为我鼓掌。
  儿子的兴奋,我完全能理解。稿费单,其实就是凭证,证明接收到它的人,爱好写作,且有点才。爱好文学创作的人,对稿费单,多少都有些敝帚自珍。哪怕上面的稿费极少,跟付出远不成比例,也常会乐此不疲,因为它是精神上的激励。
  热情,爱好,这种事,是不好用常理,世俗的标准,来评判的。有人看中,有热爱,就会有人孜孜不倦地去写。作为一个业余写作者,我虽然无法达到专业文学大家那么高的创作水准,但我的写作热情,却自感丝毫不比他们的低。
  上大学时,我就开始热衷写文投稿,负责去收发室拿信件的同学,拿回来的,常都会有属于我的样报样刊。当然,最让我心动的,还是那一张张浅蓝色的稿费单。虽然上面的金额不多,但却带给了我不少的自豪感和写作动力,甚至因此赢得了部分女生的好感。
  活着,总得要有所期盼吧。在那所不太知名的大学里,学习生活有些平淡的日子里,稿费单的到来,是每天最值得我期盼的事情之一。
  等把稿费单集厚了一些,我会带上身份证,骑上单车,去市中心的邮局取稿费,那叫一个开心啊。
  大学毕业后,我去了省城工作,房子是租的,工作也处于试用期。写稿时,我便把地址写成我表哥的,让他转给我,他有固定的地址。因此,每张稿费单上都有他的名字,表哥也因此被单位误看成才子,甚至是有些“不务正业”,每次总要解释。
  成家后,我把父母接到身边。那些工作很忙,经常出差,收到的稿费单,朝抽屉里一放,常忘掉及时去取。几个月后,发现过了取款日期,作废了。父母知道后,那叫一个心疼啊。
  后来,我父亲干脆代我去领。领前,他戴着老花眼镜,坐在桌边,一张张填好反面的收款人、代领人的姓名,身份证号等信息,然后还将一笔笔稿费记在本子上,哪个报刊社寄来的,金额是多少……他只有小学文化,不少字,都写不好,填写和记录信息时,有些费劲,但他乐此不疲。
  每次取稿费时,父亲都是很高兴的,因为邮局柜台里的营业员总夸他,养了一个有才的儿子。回来后,他会分文不少地把领出来的稿费给我。我呢,都会习惯性拿一些出来,赠与他和母亲,让他们分享我的快乐。
  但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在,越来越多的报刊社和出版社,改用银行卡汇稿费了,少了稿费单,总觉得少了一种仪式感,让稿费没有实体上的凭证。稿费有没有汇来,金额多少,只有到银行ATM机上,或手机银行的客户端上,才能查到。
  由于通过银行打卡,我也很少能收到稿费单了,父母也不用担心我忘取稿费了,父亲也没什么机会,帮我去邮局取稿费了,他甚至一度觉得自己的儿子,江郎才尽,写不了文章了,这多少有些让人怅然失落。
  张张浅蓝皆是情,我在想,我可能不是在乎稿费,而是在乎那份感觉。当那一张张浅蓝色的长方形小纸张,到达我手中,它既是一种仪式,也是一种见证和回报,见证和回报我一年又一年的笔耕不辍,热情不减,它可是我心中一份难以割舍的情感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