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3版
发布日期:
报到完毕,政协委员今年关注哪些话题?
  今天上午,为期4天半的省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将在安徽大剧院开幕。过去两天,出席会议的700多名省政协委员陆续抵达合肥,向大会报到后就迫不及待地翻阅会议资料,交流各自精心撰写的提案,畅谈会议期间的履职计划。
  强化管理,提高护工综合素质
  在一份政协提案中,来自九三学社安徽省委员会的委员们希望进一步规范我省医疗机构护工队伍建设。
  委员们认为,目前护工活跃在全省各地医院中,但不规范现象仍然存在,增加了护理事故发生的风险。比如,缺乏专业资质认证,缺乏权益保障机制,缺乏收费合理标准等。对此,委员们建议提高门槛,保障护工行业专业性。所有护工人员必须完成相关专业培训,通过专业考试,持证上岗,并完善收费标准,适时对护工工作质量进行抽查考核,加强对护工工作的管理约束。
  委员们还建议构建可持续护工队伍。目前全国大中专学校少有设置护工专业的,建议支持我省高校和中职学校加强护工专业建设,扩大人才培养规模。同时强化管理,提高护工综合素质。鼓励各大医院加强与专业护工公司的合作,建立双向选择的用人机制、服务价格公开透明机制、服务规范及纠纷处理方式等。
  因地制宜,发展都市旅游产业
  连续三年疫情对旅游业造成巨大冲击,短程、短时的都市旅游却在悄然兴起。致公党安徽省委员会的周虹屏等委员认为,我省各地都市旅游资源各具特色,开发潜力巨大,旅游需求旺盛,“结合城市微更新微改造,深度开发短程、短时的都市旅游,非常适宜。”
  委员们建议,可以开发城市记忆点,用“+文旅”为都市旅游赋能,比如都市历史旅游可关注以建筑为依托的城市记忆点,特别是城市古建筑、老房子、老街区、老厂房、老巷弄、名人遗址等。周虹屏认为,要分区域、分批次地推出一批城市记忆点,梳理好每一个点的故事,做好解说系统建设,使其成为“外地人必来,本地人反复来”的城市文旅休闲核心节点。
  委员们建议合肥率先制定地方标准,示范性引导中心城区建设一批“城市徒步小径”,梳理、打通和培育城市的“细脉络”,让城市的人行走起来,让城市充满活力。同时,完善和提升沿线口袋公园等配套设施建设。
  周虹屏说,大众旅游时代正在融入“小精美”个性化需求,“微旅游”正在改变传统的出行逻辑,要引导企业重新整合、挖掘各类旅游资源,创新都市周边游产品。比如,合肥周边县区可以将湖泊、山水生态、地域文化等旅游要素融合发展,打造“研学之乡”“团建之乡”“体健之乡”品牌。
  加大投入,增强县域医疗水平
  县级医院大多处于二级综合医院水平,重点专科偏少、学科水平不高,医疗服务能力与服务水平不够强……这都是困扰县域医疗的问题。对此,民革安徽省委会的委员们建议优化县域医疗资源配置,推进健康安徽建设。
  委员们建议,要在财政投入、学科建设、人才引进上给予更多政策,扶持县域医共体的龙头医院基本建成三级综合医院,推进龙头医院重点专科建设、发展专科水平、提升学科能力。同时,优化整合、发展壮大乡镇中心卫生院,实现8万人口规模以上的乡镇卫生院达到二级医院水平。另外,还要加强乡镇卫生院外科、妇产科、中医科、儿科、感染科等专科建设。建立并完善县乡两级医疗急诊急救体系,着力提升医疗急救能力和水平,提高院前急救水平与应急能力。
  委员们建议强化医共体建设,建立“1+N+n”的医共体模式,即一家县级医院+N个乡镇卫生院+n个村卫生室,横向到边(县医院、中医院、妇幼中心),纵向到底(乡镇卫生院、村医务室)。同时,利用医生下乡、定点帮扶、四级远程会诊等辐射带动下级医疗机构医疗技术水平的提升,充分利用医疗资源。
  邹泉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项磊刘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