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8版
发布日期:
与时间赛跑!10:48出车,10:56抵达患者家,11:14抵达医院……
记者跟车“120”亲历急救第一线
  1月12日,在淮南市120急救指挥中心调度大厅,调度员郑凡凡接听了来自该市谢家集区的一个呼救电话,随后安排附近急救站点的急救车前往接病人。记者了解到,自新冠疫情防控“新十条”发布后,淮南市院前医疗急救工作一直处于高位运行状态。记者随120出车接病人,亲身感受急救人员与时间赛跑、为生命护航。
  呼救电话翻倍增加
  淮南市120急救指挥中心新址位于该市朝阳中路上,1月12日上午10时,记者到该中心探访,看到急救指挥中心大厅里有4名调度员在接听电话。调度员郑凡凡边接听电话,边熟练地用另一只手在键盘上敲击,往电脑上输入需要接的病人信息。挂断电话后,她又用电话通知离病人最近的急救站点派急救车去接病人。
  “我今天从8点开始上班,已经接了10多个呼救电话了。”郑凡凡告诉记者,最近一段时间,每天接听呼救电话量和平时相比都成倍增加。
  “2022年12月16日至2023年1月11日,急救指挥中心日均受理120呼救电话817个,日均急救出车177次,都是平常的2到3倍,2022年12月24日达到高峰,当日接听电话次数增至1078次,出车量增至228次。”淮南120急救指挥中心书记孙友岭介绍,疫情“大考”之下,急救指挥中心始终全力确保院前医疗急救通道畅通无阻,积极应对当前高负荷运行态势,更好地服务市民。
  招志愿者开急救车
  记者了解到,淮南市共有11家急救网络医院,18个急救站点,急救指挥中心根据各急救站点的运行情况,实时与各急救网络医院保持密切沟通,针对各急救站点因工作人员感染减员严重的情况,中心积极争取包括人员和物资在内的各方面支持,确保各急救站点“应开尽开”,120转送的患者“应收尽收”。
  “调度员需要熟悉地图,对各居民小区和街巷都要熟悉。”孙友岭告诉记者,针对120电话呼入量持续走高的情况,急救指挥中心的行政人员也到一线支援,并通过与市卫健委协调沟通,将一名考走的资深120调度员临时借调回来,以缓解中心调度员不足的问题,及时补充人力资源缺口。同时优化调派流程,确保危急重症患者、孕产妇、儿童、肿瘤患者等重点人群用车需求,实现危急重症患者优先派车。
  记者了解到,淮南市共有急救车119辆,其中负压车79辆,监护型救护车40辆,目前有19辆急救车用于日常运行。1月10日,淮南市120急救指挥中心还与淮南市新时代志愿者联合会共同发布公告,招募急救车驾驶员志愿者。
  “我们招募符合条件的驾驶员志愿者组成急救车驾驶员储备队伍,以弥补特殊情况时急救车驾驶员的不足。”孙友岭说,这些驾驶员经过集中培训,拿到合格证书后才可以到急救站点参加临时性院前急救工作。
  带病上岗毫无怨言
  随着新冠病毒感染疫情快速发展,院前急救人员感染人数也持续增加,指挥中心及各急救站点减员严重。然而,市民对120急救车的需求量却在骤增。
  “这个时候,我们的院前急救人员面临着‘抉择’,是‘小我’和‘大我’的选择,是‘小家’和‘大家’的抉择。”淮南市120急救指挥中心主任吴兴告诉记者,中心调度员杨雪、郑凡凡、隗灿灿和贾园园已经在调度科连续奋战20多天了,其间,她们的家人相继感染,需要照料,面对工作和家庭无法兼顾的两难之境,她们毅然选择坚守岗位、履职尽责,丝毫没有松懈;面对因同事相继感染造成的人手紧张和120急救电话呼入量激增,常常加班加点、毫无怨言。
  记者了解到,调度员赵思静感染新冠病毒后,前一天还在低烧,第二天就主动请缨,表示自己还能坚持。2022年12月22日白班,她用咽口水都疼的“宝鹃嗓”接听了300余个调度电话,第二天晚上,在工作岗位上突然抽搐,被送至医院抢救。2022年12月23日,市一院急救站的护士高烧39.3℃、医生38.8℃、驾驶员38.9℃,但他们都忍着全身酸痛,坚持出车,关键时刻坚守岗位。这样的故事每天都在淮南市120急救指挥中心和各急救站点上演。
  接病人与时间赛跑
  1月12日上午,记者又来到朝阳医院120急救站点,刚表明来意,急诊科护士长乔燕身后的电话就响了起来。“公交公司家属院,好的,马上派车。”听到乔燕在接听急救指挥中心电话,值班男护士柏小帅立即从椅子上站起来做出车准备。在护士站待命的医生苏贺标、急救车驾驶员孙晨也立即起身。
  乔燕刚放下电话,旁边的传真机已接收打印完。“这是双保险,指挥中心怕这边不能及时看到传真派车单,都会同时打一个电话告知我们派车去哪里接病人,病人是什么病情。”乔燕说完拿起传真机上的派车单,苏贺标、柏小帅、孙晨三人确认出车后,立即出门登上急救车。
  10点48分,120出车。“你到家门口最近的路口接下急救车,我们可以快点找到你们。”孙晨在启动车的时候打电话提醒病人家属,随后开车前往公交公司家属院接病人。
  记者看到急救车一路鸣着警笛快速行驶,沿途车辆纷纷给急救车让路,半路上遇到三个红灯,孙晨都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直接驶过。急救车驶进一个巷子里,病人家属已在此等候。巷子最里面很窄狭,孙晨找了一个稍微宽点的地方,连打三次方向便将车头调了过来。急救车停好后,苏贺标第一个跳下车随家属上楼查看病人,柏小帅拎着急救包,孙晨拉着担架车紧随其后。记者注意到,仅用时8分钟就到达病人家。
  病人是位89岁老人,因肺部疾病需要去医院急救。在病人家里,苏贺标询问、观察完老人的生命体征后,几人将老人抬上担架。“拿个枕头给老人垫下头。”苏贺标看到老人有些喘,又提醒将老人上身体位稍微抬高些。
  11点05分,急救车拉着病人前往医院。途中,苏贺标、柏小帅两人又为老人测量体温和用仪器检查生命体征,并做好相关记录。
  11点14分,急救车驶进医院,急诊科医护人员已做好接病人准备。急救车刚停稳,急诊科医生就上前将急救车后门打开,和车上人员一起将病人抬上急诊科的推车,送进抢救室。
  “今天这位老人还好,不需要在车上紧急救护。”苏贺标和急诊科医生交接完病人后告诉记者,近期老年急危重症患者多,急救人员不仅要完成心肺复苏、电除颤、呼吸机正压通气等急救任务,还要连续爬上爬下搬抬病人,这是他们院前急救工作者的责任和使命。
  记者手记
  没有从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在这场看不见硝烟的战斗中,广大院前急救工作者满怀对生命的敬畏,担当尽责,负重前行,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张安浩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