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本报报道《聋哑男子寻亲线索指向皖北》讲述了马俊的寻亲故事。在媒体和志愿者等爱心人士的接力帮助下,短短几天就帮马俊寻亲成功。1月16日上午,来自沈阳的Z384次列车,途经1300多公里,行驶了14个小时后,缓缓进入亳州站,而乘坐这辆火车的亳州市谯城区沙土镇韩楼村聋哑人马俊,回家之路则走了30多年。
兄弟相认
亳州市谯城区沙土镇韩楼村有一户姓马的人家,这户人家共有5个儿子,老五在十几岁的时候,因为贪玩不慎走失。多年来,家人一直在寻找,至今杳无音信。如今,父母已经相继去世,老大也在几年前不幸溺水身亡。马林是马家老三,1月12日,他接到志愿者打来的电话,称他家老五找到了。起初他还有点不相信,当志愿者将一些关键信息告诉他后,他说有百分之九十的把握可以确定马俊就是他五弟,并将父母的照片发给志愿者让马俊确认。
“看到照片他哭了,他用手语说,那就是他的父母。”帮助马俊的好心人董女士告诉记者,这些年收到过很多线索,一次次经历了希望变成失望。她原本对这次寻亲也没抱太大希望,没想到真的找到了。
13日下午,“马家老五找到了”的消息在韩楼村迅速传开。村民们纷纷赶来,通过视频通话与马俊相认,感受着亲人、邻居、伙伴分散多年后相见的喜悦。
“我看到了别人转发的新安晚报的报道,可以确定马俊就是我们家老五。”15日,马家老四马杰告诉记者,报道写得十分详细,虽然经过多年的发展,村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各种信息都能对上,他希望能早点见到自己的弟弟。
据介绍,马俊1972年出生,今年51岁,15岁时不慎走失,至今已离家36年,小名叫‘心好’,没有大名,也没上过学,只会写一个“马”字。“马俊”这个名字是收留他的好心人给取的。
认祖归宗
昨天,当马俊走出车站后,多条横幅、多束鲜花和流不尽的泪水,表达着亲朋好友对于马俊的欢迎和思念。当载着马俊的汽车驶入韩楼村村口,老马家门口就已经鞭炮齐鸣、礼花齐放。下车后,马俊向二哥马超常比划着手语,二哥回应着他,两人都有些激动。
马俊在亲朋好友的陪同下,走向距离二哥家不远处的老宅。“这里有口井,以前三哥住这边,奶奶住那里,我跟父母住这里。”站在老屋前,马俊不由自主湿了眼眶,他用手语向大家描述着自己的判断,好心人董女士则在一旁帮忙翻译。虽然老宅的房屋早已破败不堪,但是仍然唤起了马俊的诸多记忆,特别是屋内的结构,马俊说还是从前的样子,马俊的哥哥们则站在一旁不停点头。而后,兄弟四人背靠老宅拍下了十分珍贵的一张合影。紧接着,马俊在哥哥们的指引下,来到奶奶、父母和大哥的坟前,先后进行了祭拜。
双喜临门
“老家有他的亲人,他会留在亳州,与他二哥一起生活。”1月16日下午,董女士的妈妈刘女士告诉记者,他们母女和马俊一起,正在前往亳州市区,准备第二天参加马俊三哥儿子的婚礼。
“这些年我们也在通过各种途径寻找,中央媒体都求助过;他在辽宁那边也是不断寻家,我们可以说是双向奔赴。”马俊三哥马林告诉记者,多亏了众多好心人、志愿者和媒体记者的帮助,才有了他们兄弟失散多年后的重逢,不仅让马俊赶在了春节前回家,还让他赶上了侄子的婚礼,真是双喜临门。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殷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