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14版
发布日期:
□行业观察
流量“塌房”,现实主义回归
  前些年,不少中年男演员还在媒体采访中坦言自己“无戏可接”。中生代演员从无人问津到一夜爆火,与影视制作环境的变化不无关系。
  从2014年“归国四子”回国发展、粉丝经济日渐发达,“小鲜肉”成为宠儿,流量与资本随之而来,在仙侠、古偶、甜宠题材的影视作品里扎堆出现。
  往后,随着观众口味日益多元化,“大IP+大流量+大制作”的爆款公式屡屡失灵,IP剧市场大浪淘沙,而现实主义题材大放异彩。
  再加上“限古令”“限集令”等政策出台,古装玄幻题材少了,都市情感、现实主义等题材多了。“流量+演技”的组合成为收视率保障,比如沈腾搭档易烊千玺、张译搭档王俊凯。
  2017年,《白夜追凶》让潘粤明成功翻红,犯罪悬疑题材也越来越受欢迎,形成了标签鲜明、类型化的圈层用户群体,几乎占据了影视剧的半壁江山,而一些中年男演员身上的“硬汉”标签更加适配这样的题材。
  这一年,《人民的名义》让以吴刚为首的“汉东天团”迅速走红,实力演员的流量潜力开始被人发掘。
  再后来,从2018年开始,国家广播电视总局明确鼓励进行现实题材创作,《山海情》《人世间》《警察荣誉》等优秀的现实主义作品密集推出。数据显示,现实主义题材作品全年产量由2013年的54.88%上升至2021年的74.2%。
  最近两年,流量频频“塌房”,在观望情绪明显、成本控制日益严格的环境下,制作方选用流量明星越来越谨慎。
  如果说前两年看到的多是“小鲜肉+实力派”的组合,近年来,实力派中生代男演员开始独挑大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