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的不只袅袅炊烟,亦有烟火气之中的团圆与相聚、温情与关怀。——题记
“街头屋前,到处是爆竹声,充塞着硫磺味。父亲失了他们的威严,祖父更比以前和蔼,孩子们吹口笛,戴假面具,玩泥娃娃。乡下姑娘穿红戴绿,跑三四里路到邻村去看草台戏……有人饿了,就煎年糕来吃,或用现成材料下一碗面,或到厨房里偷两块冷鸡肉。”这是林语堂先生笔下勾勒的新年,一说到新年,大家第一时间也是想到这幅画面。我坐在椅子上,椅子时不时被我的动静吓得摇晃走几下,一缕炊烟从烟囱冒出来,又急急忙忙向远处消散去,颇像赶着回家的游子。想到这里,我赶忙站起身走到门口准备迎接亲戚们。
我从下午2点开始等,一直等到黄昏,这期间实在无聊,一会儿感叹院子里那棵树在老家待了近五年之久,一会儿又捡起树枝在地上圈圈画画,一会儿缠着妈妈问亲戚什么时候来,得到的回答总是“等会儿,再等一会儿。”我突然就理解了《那个星期天》史铁生等待时的焦急心情——看到有人临近门,我立马站起身来探头到门外,发现不是后又无可奈何地放下手,在自己的大腿上轻轻捶打,嘴里还时刻不断吁着长长的气。直到夜晚来临,妈妈告诉我亲戚有事来不了了,我的心像鸟儿紧紧抓住树枝那样,可一会儿却又不那么伤心了,但“不幸”的事总是祸不单行,接踵而至,一晚上下来,什么习俗都被禁止了。
我坐在离锅不远处,木炭咝咝地叫起来,厨房里的烟火还未散开,进入人的眼中口中鼻中至五脏六腑,我走到院里小桌旁,偶然间望到月亮,像十五的月亮又圆又亮,一番情景之下我更忍不住黯然神伤。不知何时姐姐走了过来,仿佛看穿了我的心事:“亲人们没来确实挺让人难过的。”说完拍拍我的肩手指着烟囱让我看,“你看上头缕缕炊烟,城里很少看到吧?随着时代变迁,清洁能源的使用,让袅袅炊烟成为往事,家家生火,户户生烟的场景一去不复返,虽然烟火已然发生了变化,但烟火中的温暖、亲情之浓却永恒不变……”“快来快来!亲戚来视频通话了!”姐姐未说完,妈妈便喊我们过去,看着视频通话中张张熟悉的面庞,我不禁笑了。
春节嘛,不定要苏轼的“儿童不强睡,相守夜欢哗”;还一定要林伯渠的“迈街相约看花市,却倚骑楼似画廊”;还一定要王安石的“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故云:“山上层层桃李花,云间烟火是人家。”回家的路上,我透过车窗看到缥缈的炊烟托起绚烂的烟花,不禁感叹最美人间烟火气,我闭着眼,希望袅袅炊烟可以将祝福与思念带向亲人的身边。太和县第三中学东校区八(12)班谭紫扬
指导老师:张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