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3日《科技日报》头版头条报道2023年春节期间,在热映电影《流浪地球2》里,中国量子计算机MOSS用强大算力,协同全球万座“行星发动机”工作的场景震撼人心。其实,量子计算机并非科幻之物,而在现实生活中真实存在。我国第一台量子计算机,已于2021年整机交付。
一切,要从6个志存高远的年轻人说起。20年前,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一间编号为“8013”的闲置教室里,个爱好量子计算的青年,开始探索如何在现实中造出中国的量子计算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中国计算机学会量子计算专业组秘书长郭国平,就是当年的6人小组成员。他与量子“纠缠”多年,见证了我国量子技术的起步与发展。
在郭国平看来,量子计算已从纯粹的科学研究,发展到科学研究与工程技术并重的阶段,但如果只依赖高校研究团队,工程技术发育不足,则无法适应量子计算技术的前沿发展趋势。2017年,郭国平与自己的老师——中科院院士、中科院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主任郭光灿带领中科院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博士团队,联合创立了中国第一家量子计算公司——本源量子,目标是研发出可供用户交互使用的工程化量子计算机,进而使得中国拥有自主可控的量子计算能力。2021年,本源量子交付了第一台量子计算机,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具备量子计算机整机交付能力的国家。
从本源量子推出第一代6比特超导量子芯片夸父KF-C6-130,到即将面世的“悟空”量子计算机,我国量子计算机已经历数次迭代。当下,量子计算已经发展到了性能提升、生态建设、习惯培养、应用拓展并重的阶段。
郭国平向科技日报记者表示:“中国量子计算不是一家企业、一个团队、一代人能够完成的。期待全国更多量子计算科研工作者紧密合作,通过一代又一代人的艰苦奋斗,一起攀登量子计算科学高峰,一起造出更强中国量子计算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