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3版
发布日期:
合六一体化六安走上“快车道”
  开栏语
  早春时节,万物生发,江淮大地焕发勃勃生机。2月10日至17日,包括新安晚报在内的中央及省级媒体派出数十名记者,兵分多路赶赴安徽省16个市采访。即日起,本报推出“新时代新征程新伟业”系列报道,全方位展示我省各条战线、各个领域取得的重要成就。 
  积极融入合肥1小时经济圈,去合肥的重要通道正在进行快速改造;备受老人青睐的老年食堂,今年将会更多在六安市城乡亮相;革命老区金寨县花石乡大湾村很多村民已经吃上了旅游饭,甩掉了穷帽子,正在奔向好日子;霍山县因地制宜,以石斛产业带动地方产业发展……2月10日到11日,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跟随“新时代新征程新伟业”采访团来到六安市,感受当地为民增福祉、谋发展的决心和行动。 
   六安去合肥更快更方便了
  “主线全路段取消红绿灯,分离过境交通和城市交通。预计2023年可全面完工。”2月10日,记者在G312合六界至迎宾大道交口段快速化改造工程施工现场看到,宽阔的主车道已经通车,施工人员正在紧张进行辅道等附属工程的建设。
  G312合六界至迎宾大道交口段快速化改造工程,全长17.65公里,起于现状国道312合六界,经皖西大道Y形交口(浏园),终于迎宾大道交口处。本次按照采用一级公路标准兼城市快速路功能改造,主线全路段取消红绿灯,配套建设绿化环保、交通工程、排水工程等,同步开展智慧交通建设。
  相关人士介绍,该路段快速化改造的实施,顺应了经济发展潮流,符合城市总体规划,分离过境交通与城市交通,提升G312通行能力和通行效率,有利于六安融入合肥经济圈,对于促进六合区域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据悉,本次改造方案涵盖地面快速与节点高架,均按照主线双向六车道(设计速度80公里/小时)、地面辅道双向四车道(设计速度50公里/小时)建设。项目部相关负责人介绍,该项目2022年底实现全线主车道贯通。目前正在抓紧进行辅道、非机动车道、人行道及交安、绿化等附属工程的建设,预计2023年6月前可全面完工。
  老年助餐服务暖胃又暖心
  2月10日上午10点多,还没到饭点,六安市清水河社区老年食堂里就已经有几位老人坐在里面唠嗑了。今年已经88岁高龄的张荣玉老人手握一把剪纸剪刀,正在一名志愿者指导下做剪纸,神情认真专注。“图案很简单,主要是锻炼老人手部、眼部协调活动能力。”志愿者告诉记者,他们每天都为早早来到的老人准备了一些锻炼动手能力的益智小游戏,很受老年人欢迎。张荣玉老人告诉记者,她家距离这家老年食堂很近,食堂里环境好,她经常过来。
  上午11点多一点,安徽福彩夕阳红老年食堂里弥漫着诱人的饭菜香味。一位正在打饭的老人看着眼前的几道菜有点拿不定主意,“您来个肉圆子吧,今天的肉圆子不错。”工作人员建议。这家老年食堂位于六安市皖西大道市人民医院对面,由于这里是闹市区,人流量大,食堂除了主要服务社区老年人,食堂菜品也吸引了不少年轻的打工族前来光顾。
  2022年5月底,安徽部署十项暖民心行动,在《老年助餐服务行动方案》中提出,到2022年底建成6050个老年食堂(助餐点),2023年新增2500个,到2025年全面建成覆盖城乡、布局均衡、方便可及的老年助餐服务网络。据了解,2022年以来,六安市积极推进老年助餐服务行动,全年建成城市老年食堂、助餐点154个,农村老年食堂、助餐点362个,助餐40万人次。
  据悉,该市统筹考虑地区人口密度、老年人口分布、服务半径等因素,城市按照10分钟就餐服务圈布点,原则上“一街一堂”“一居一点”;新建居住区将助餐服务设施作为养老服务设施同步配建,老旧城区和已建成居住区通过整合、改建、租赁等方式,将可利用资源改造为老年食堂、助餐点。
  村民眼中多了从容和自信
  2月10日,一场春雨将位于大别山腹地的金寨县花石乡大湾村景区笼罩在如梦如幻的仙境之中。记者看到,村里的一家农家乐已经建成,正在紧锣密鼓装修中。据介绍,以前靠山吃山的贫困村,现在几乎家家户户都吃上了旅游饭。不光甩掉了贫困的帽子,还阔步行走在奔小康的路上。
  金寨县花石乡大湾村地处大别山腹地、天马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脚下,总面积25.6平方公里,辖18个居民组,1022户3665人。近年来,大湾村在各级政府部门的关心下,取得了飞速的发展。“山上种茶,山下迎客。很多村民吃上了旅游饭。”刚刚过去的兔年春节小假期,大湾村景区游人如织。“从大年初一开始,村子里的车子就多了起来,不少游客来到这里,吃农家土菜,赏山里美景,过了一个和以前不一样的农历新年。”大湾村党总支第一书记余静介绍,大湾村的变化有目共睹,村里除了有了通向外面世界的高级别公路,很多村民也住上了楼房。
  目前,围绕大湾附近红色景点和自然景观打造的大湾景区,已经闻名遐迩。大湾景区由鸡冠寨、安徽省工委旧址、十二檀古树群、蝠牌茶旅基地、红色大湾、大别山农耕民俗文化展览馆、十里漂流等多个景点组成。青山绿水、古祠民风、春意茶园构成了一幅闲逸、恬静的生态画卷,具有较高的游览休憩价值。景区生态环境良好,全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300天以上,森林覆盖率达90%以上。有大量国家I级和II级保护动植物在此栖息繁衍。
  最让人感慨万千的是,伴随着物质条件的改善,大湾村民的精神面貌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余静告诉记者,以前生活场景相对闭塞,很多村民不善于表达。近几年来有了可喜的变化,不少村民接受媒体采访,也能“说个一二三了”;还有很多村民在茶园里忙农活,接到有演出任务的电话后,立刻赶到演出现场,换上服装就上场表演,“村民眼神里那种从容和自信,让人感觉到,他们就是正奔向小康生活的新一代农民。”
  霍山“小仙草”带动大产业
  霍山,因盛产名贵中药材,被六安定位为“西山药库”,而石斛则是这座天然药库中当之无愧的“镇库之宝”。近年来,当地因地制宜,以石斛品牌带动了产业发展。
  据了解,目前我国有76种石斛。2月11日上午,在霍山霍斛百草园里,记者见到了60余种形态各异的“小仙草”石斛。据工作人员介绍,霍山石斛为米斛,只生在霍山,极为珍稀。在百草园第三板块,模拟再现了野生霍山石斛的生长环境。
  据了解,近年来,霍山县多措并举,精心打造霍山石斛品牌“魂の草”,以品牌建设和文化引领助力霍山石斛产业跑出“加速度”,围绕石斛特色产业,大力推进农产品深加工,将特色产业转变为生态经济。截至2022年末,全县霍山石斛种植基地面积1.52万亩,从业人员1.2万余人,总产值40.33亿元,相关联的生产经营主体有1954家,其中产业化龙头企业达49家。
  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赵明玉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