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亳州)中药材专业市场。
自1800多年前华佗开辟第一块药圃伊始,中药材种植、加工、经营的种子便在这片土地生根发芽、代代相传,而亳州也因此成为了闻名遐迩的“中华药都”。“有中药的地方,就有亳州人”,近年来,亳州市传承精华,守正创新,通过对中医药全产业链体系的打造成功“出圈”,开启“世界中医药之都”建设,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厚植资本链,全力推动中医药产业转型升级,走高质量发展之路,持续助力中医药走向世界。
强基固本,打造全球中医药“桥头堡”
在“中华药都”亳州,每天最早醒来的是十万药商,最热闹的也是弥漫着中药材味道的亳州药材市场。2月13日上午,走进中国(亳州)中药材专业市场,一排排摊位上,种类繁多的中药材令人目不暇接,不管是大众熟知的三七、当归、茯苓,还是陌生的马宝、僵蚕、北刘寄奴,每一个药名、药效都值得细细品味,令人感慨中医药的博大精深。
每天上市中药材2800余种,日均人流量4万到6万人,年交易额超500亿元,中国(亳州)中药材专业市场的这一组最新数字,是亳州药商云集、药市繁荣的一个缩影。该市场行政接待负责人赵君秋告诉记者,“我们这里的中药材贸易已经实现了‘买全国、卖全国’的便利,是全国规模较大、配套齐全、管理规范的中药材交易中心、物流配送中心、供求信息中心。”
走进一家主营参茸批发的店铺,记者了解到老板李常青是河北安国人,家里一直从事中药材生意。李常青告诉记者,2014年他和家里人选择来到安徽亳州扩大自家的中药生意,“从老家搬到亳州发展,看重的就是亳州的中药材市场全国闻名,发展势头很快,而且货源、物流、配套设施都很吸引人。”
在“千家药企、十万药商、百万药农、千亿市场”的产业态势下,亳州的人才培养与成熟的硬件设施则显得格格不入,中医药教育发展滞后、中医药人才短缺一直是亳州现代中医药产业转型的“痛点”。2020年,亳州学院中医药学院校区建设启动,拟增设中药系、中医系、护理与康复系、公共卫生管理系,开设12个中医药类专业。
据统计,亳州市中医药产业规模1664.1亿元,其中,中药材种植业产值42.6亿元,医药工业产值356.5亿元,中医药流通贸易额1265亿元。中医药发展离不开创新,近年来亳州市在传承精华的基础上守正创新,积极推进中医药科研和创新,推动传统中医药和现代科学相结合、相促进,依托中药资源优势,亳州通过补链、延链、强链,不断推动中医药全产业链发展,努力实现产业发展由数量扩张向质量提高转变。
两强一增,为农业现代化插上翅膀
农业稳,天下安。安徽是农业大省、粮食生产大省,深化一产“两强一增”、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攸关国家粮食安全,牵动发展大局。地处我省粮食主产区之一,亳州市为构建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扛稳粮食安全担子,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必须走科技强农、机械强农的路子。
2月12日上午,在安徽金沙河面业有限责任公司的卸粮棚内,几十吨的小麦正源源不断地从货车上倾倒下来,在多次称重后一粒粒精选的小麦通过全封闭式气力管道输送到制粉车间,小麦颗粒在经过筛选、研磨、搅拌等一系列处理后进入自动化设备中进行二次加工,和好的面团在进行拉抻、切条、上架、烘干、截断、计量、包装等步骤后,一袋袋不同种类的挂面便新鲜出炉了。
2019年7月28日,作为一家以二产为引领,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金沙河集团决定将安徽省生产基地落地在涡阳县,并与涡阳县政府签订战略投资协议,计划总投资30亿元,已完成投资8.5亿元。
随后记者又来到涡阳县金沙河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农技师正在对社员进行机械培训。“我们希望合作社这种模式,大家都来学习,老百姓多种粮种好粮收入增加了,我们企业也会受益。”安徽金沙河面业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魏红波告诉记者。该合作社由安徽金沙河面业有限责任公司成立,正在探索“大企业”带动“小农户”、实现“大托管”的改革模式。
记者了解到,金沙河农作物专业合作社目前采取两种运营模式。一是股权联盟模式:职业农民以技术服务入股,企业以资金入股,农户以土地经营权入股,农户负盈不负亏,职业农民、合作社、农户按照5∶3∶2的比例分红,农户在保证每亩710元地租的基础上,进行二次分红。二是固定地租模式:农户每年每亩固定地租800元,合作社净利润按照职业农民、合作社各50%进行分红。此外,合作社对流转土地的村集体每年给予每亩50元的服务费,用于乡村建设。
目前,金沙河合作社模式形成了带动“小农户”、实现“大托管”的改革模式,为破解农业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发展瓶颈问题提供具体方案,为稳定粮食生产提供了保障、为实施“两强一增”奠定基础。记者了解到,2022年,亳州全年粮食面积达1313.22万亩,总产516.59万吨,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635家。同时,依托粮食加工龙头企业,该市大力发展“订单农业”,2022年全市优质专用订单小麦面积535万亩以上。
内畅外联,织密立体交通枢纽网
亳州位于苏鲁豫皖四省交界处,是中原地区连接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的重要枢纽。“买全国、卖全国”,一个以亳州为中心的全国中药材贸易网络正在不断蔓延,为发展外向型经济、深入融合长三角亳州市不断完善对外交通体系。
2月12日,记者走进位于亳州市涡阳县刘竹村附近的亳州民用机场项目建设现场,此刻天空正飘着绵绵细雨,但突如其来的寒潮却丝毫没有影响到工人们的施工进度。
“现在正在建设航站楼,总投资量已完成60%,所有的土建工程今年底完成,预计2024年底将通航,未来可直飞35个国内城市。”亳州机场开发投资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解放告诉记者,亳州民用机场占地2340.8亩,机场工程建设规模飞行区等级指标4C,新建一条长2600米的跑道;航站区按满足2025年旅客吞吐量55万人次、货邮吞吐量2650吨,新建航站楼共计11600平方米、站坪机位8个;配套建设通信、导航、气象、供电、供水、供油、消防救援等辅助生产设施;项目总投资约10.8亿元。
在丰富亳州交通运输方式、填补航空运输空白的同时,亳州市也在积极完善区域高速公路网络,不断搭建与周边高速公路连接的快速通道。
亳州至蒙城高速公路谯城(立德)至涡阳(标里)段是亳蒙高速的一期工程,起点位于亳州市谯城区立德镇李村北侧,设枢纽互通接济广(亳阜)高速,自西向东,沿在建亳州机场北侧约700m处布线,接亳蒙高速二期工程,全长13.02km,路线按双向六车道高速公路标准建设,设计速度120公里/小时。2021年6月正式开工建设,预计2023年12月建成具备通车条件。
立体交通枢纽网的建设将极大缩短亳州与外地的时空距离,形成人才流动、产业转移、物流快捷等优势,既可以带动旅游产业的发展,又可以加快推进现代中药产业集聚,促进旅游、中医药等产业快速发展。
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孙召军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