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3版
发布日期:
合肥一中高二班主任郑汉洲
郑老师变回“郑爸爸”
  对于合肥一中高二(17)班的同学们来说,这学期回到学校,终于又可以跟他们的“郑爸爸”朝夕相处了。
  给孩子适应的时间
  有着30多年教龄的郑汉洲老师现在是合肥一中高二(17)班的班主任。郑老师说,这学期学生们刚回归学校时也有一些不适应。“之前长时间的线上教学加上一个寒假,很多学生习惯了在家里相对散漫的状态,一下子回到学校,要面对学校、班级的各项纪律,多少会有些不适应。”另外,同学们长时间没见面,相互之间有说不完的话,尤其是在上晚自习的时候。另外,还有手机等电子产品的使用习惯也需要调整。
  面对这些问题,郑老师通过召开主题班会和多陪伴学生的方式来解决。“陪伴是最好的教育。”开学后,郑老师吃住在学校,从早到晚都跟学生们一起,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跟他们聊天、沟通,这些问题也就很快迎刃而解,“现在开学三周,同学们基本都已经回归到正轨了。”
  校园氛围又回来了
  寒假期间,郑老师到20多个学生家庭进行了家访,“虽然以前线上也有家访,但还是要走进学生的家庭,这种面对面的交流效果更好”。
  通过家访,他了解到,线上课期间,一部分督促学习的任务加到了家长的身上,而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跟父母之间如果达不到有效沟通,就很容易出现一些不和谐因素,激化家庭矛盾。孩子回到学校以后,家长可以适当减轻一点压力。
  “学生回到学校后容易形成浓厚的学习氛围,毕竟几十个学生在一个教室里,同学们之间也能相互激励。”郑老师觉得,老师和学生都在学校的同一个空间里,其实也是教辅相长的过程。“回到学校后,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是面对面的,我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孩子们也亲切地称呼我‘郑爸爸’。当老师看到孩子们奋笔疾书的求知热情,会忘掉自己的事,全身心投入到教学中,而学生看到老师全身心地教学,自己也会更加努力。”
  “另外,我们常常说教书育人,老师在学校对学生不仅仅是传授书本知识,还有人格魅力的影响,这些比纯粹的说教,效果可能要好很多。”
  “日记”架起沟通桥梁
  对郑老师而言,孩子们回校园后,班级里还有两项让他引以为豪的活动又能顺利开展了。
  原来,郑老师在班里开展了一项“激励日记”计划。每天班上会有一位学生自愿写“日记”,晚自习结束时交到讲桌上,老师晚上会对学生的日记写下批语,然后发到家长群里。当天写日记的学生家长看到后,会有感而发写一封给自己孩子的信,第二天老师会把家长的信再转交给孩子看。通过这种形式,在家长、老师、孩子三者之间架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
  很多家长说自己以前从没给孩子写过信,通过这种方式能更好地了解孩子。孩子也通过这种形式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如果孩子有一些问题,老师从字里行间容易发现端倪,对于孩子心理辅导也能起到很好的作用。
  除了激励日记,郑老师还在班级里设立了一个“梦想信箱”,开学时让每个学生写下自己的”理想“,密封后装在一个精致的盒子里,再放到讲台上国旗的下方。一方面,时刻提醒孩子为祖国奋斗,而不仅仅是为了个人利益,另一方面,每天一抬头就能看到自己的“理想”,告诉孩子们既要仰望星空,更要脚踏实地。每次大考之后,再还给学生,每个人结合自己的实际,对“理想”进行调整,这样一直调整到高考。
  “让孩子们怀揣梦想,直到走进高考考场。”郑老师说,有的孩子糊里糊涂不知道自己想干什么,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他们有自己的目标。
  本组稿件由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张晓嵘伍静叶晓采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