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新青年》剧照。
导演江惠子。
去年年底,由青年导演江惠子执导的红色题材黄梅戏《我是新青年》首演后颇受好评。经过几个月的演出和打磨,这部入选国家艺术基金2022年度资助项目的大戏以“艺术党课”的形式再度亮相省黄梅戏剧院“好人剧场”。该剧通过老年陈独秀视角,以其被捕入狱为主要线索,展现了“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革命者的光辉形象,唱响舞台上的“觉醒年代”。2月26日,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独家专访了这位90后美女导演。谈及自己的工作,江惠子表示,最大的任务还是继承和创新,每一步都是挑战。
挑战!多空间跳跃叙事
记者:请简单聊聊《我是新青年》的创作初衷。
江惠子:从前年就开始筹划了,创作一部以安徽本土的领袖人物为主角的剧目,安徽省黄梅戏剧院有这个责任和义务,以黄梅戏的形式讲好红色故事,传承革命精神,我们就创作了这部《我是新青年》,站在陈独秀的视角来讲述陈延年、陈乔年,以及志同道合的战友李大钊等。作为一个90后的新生代导演,一个年轻的艺术工作者,我也想通过这部剧,能够让更多的青年,学习、理解和传承老一辈革命家、文学家的革命精神。
记者:对于一个年轻导演来说,把握这个题材,挑战肯定是挺多的,而且你尝试了多空间跳跃叙事。
江惠子:这部戏的挑战还是有的,我们以往的红色题材剧目,多是以非常明确的故事线来讲述一个具体的故事。但是在《我是新青年》这部剧里面,是以多空间的形式跳进跳出,老年的陈独秀回忆起他年轻时候的那些情景,这种叙事还是跟以往不太一样的。另外包括很多的诗词的使用,它是更偏向于文学的风格。
记者:这些年黄梅戏也推出了不少红色题材作品,好像表现的题材确实是在年代上“越来越年轻”?
江惠子:题材的年代越来越年轻,也是有挑战的。对我而言,一个就是在服装上、舞美上的挑战,因为它是真实存在的历史,而且是离我们很近的一个年代,如何和我们舞台剧的表现手法结合在一块儿,还是具有一定挑战性的;另外这部剧对演员也很有挑战,像饰演陈独秀、陈延年、陈乔年的演员去演绎的时候,要还原人物,尽可能去贴近当时人物的内心、性格、形象。
挑战!黄梅戏刚柔并济
记者:《我是新青年》这部剧有温情有豪迈,个人印象里,黄梅戏表现温婉偏软的部分会比较有优势,那在处理豪迈的偏硬的部分,你个人是怎么思考的?
江惠子:原来我们黄梅戏比较温婉一点,以女性为主导对象的阐述会多一点。而这部戏是以陈独秀这样一个男性的视角,去表现他的豪迈。第一,是配乐上的一个辅衬,因为我们这个音乐,做的也是交响乐与民乐的结合,听觉上就会更刚硬一点;第二,就是人物自身的刻画,演员在舞台上演绎出来的那种豪情。
记者:会不会还有一些创新的技巧性的东西?
江惠子:表现手法上是有的,这部戏中有一个片段,就是年轻的陈独秀在得知两个孩子要去法国留学,他在牢狱里面喜极而泣。传统意义上来说的话,它可能就是一段唱腔,我在这个基础之上创新了一点,就是把朗诵加进去,让他同时出现在同一个空间里面,一个老年的陈独秀,一个青年的陈独秀,他同时出现在场上的时候。一边是慷慨激昂的朗诵,就把这段台词通过老年陈独秀慷慨激昂地朗诵出来;年轻的这个陈独秀在牢狱里,豪迈地放声高唱,两个人同时进行,就像合唱一样。
记者:听起来就是刚的刚、柔的柔,努力让黄梅戏刚柔并济。
江惠子:确实。创作这部戏时我考虑的因素挺多的,它是现代题材,真实存在,又要与黄梅戏结合在一块儿,观众坐在舞台底下,所感受到的氛围一定是刚柔并济的。当然,这与我们这个文本的气质和陈独秀的人物气质也是比较符合的。
挑战!更年轻的舞台语汇
的传承和发展,那么关于传统的现代表达,在创作过程中你有没有什么思考?
江惠子:作为新生代,我觉得在对传统艺术传承的基础之上要有一定的创新,比方说,在舞美的设计上,在构思这个舞美的时候,我就在想用话剧的风格意象化来表达,把戏曲的意象化和话剧的现实主义结合在一块儿,所以现场所看到的(舞台装置)全是钢架结构。
记者:这也是舞台表现语汇的一种借鉴和嫁接?
江惠子:从外观上来讲,它是纯钢铁结构的,是非常现代化的框架,前后左右上下都可以走人,非常新颖,是话剧现实主义的一个表现手法。但是我把它做成了独立的个体,把每一个大的组合分成了独立的个体,然后将小的个体不断排列组合,通过这些不一样的排列组合来配合戏中情节。
记者:对演员的要求呢?有没有比较别致的想法?
江惠子:大家在排练的时候,台词的语气、节奏,很大一部分加入了话剧的表现形式。像在念白的时候,还是会有气口上加锣鼓点;但是有一些台词,比方说在中间“你很好”这样的一个语气和语言节奏,会比较偏向于话剧。演员表演上还有一个创新——传统戏曲的走台步、走圆场,这些我们现在都没有,因为它更贴近于近代的生活。还有一点就是道具的运用,原来我们黄梅戏里面有“推车赶会”,就是通过很传统的、非常意象化的道具推车营造情境。而这次,我们这个剧里面用到的是黄包车,就是陈延年和陈乔年两个人,来推这个黄包车,(当然)不是在舞台上面真的去拉一辆黄包车,而是意象化的黄包车。
记者:还是比较谨慎地探索和创新。
江惠子:总结一下,就是传统的一些经典的表现手法,包括传统的唱腔、传统的表现形式、演员的表演,我们基本上是不丢的。同时,也要与时俱进,要符合现代观众特别是年轻人的审美,因为他们大多数接触的是话剧、音乐剧、舞剧,这部戏在舞台上的表现形式,也要贴近现代观众的审美,要有一定的改革跟创新。
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蒋楠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