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皖苏交界的芜申运河上,航线横贯长三角三省一市的宣城市郎溪定埠港在开港3年后愈发繁忙,货物吞吐量已超千万吨,正全力打造“绿色生态皖东南第一港”。如今,定埠港已经打通苏皖合作示范区和“一地六县”合作区水运通道,实现与长三角其他地区水上交通的无缝对接。2月中旬,记者跟随“新时代新征程新伟业”采访团来到宣城。近年来,宣城市在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中,加快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与沪苏浙互联互通,持续深化区域间产业协作,争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安徽排头兵。
定埠港为企业节省大笔物流费
2月15日,记者来到宣城市郎溪县梅渚镇定埠港,港口堆放着郎溪县重振钢构有限公司购进的钢坯,这些是该公司主要的生产原料。“钢坯受国际形势影响,价格波动比较大,我们公司的堆存能力有限,在钢坯价格低的时候买进存放在定埠港堆场,需要的时候再运回公司,极大地降低了我们企业的生产成本,提高了资金使用灵活性。”该公司总经理葛俊告诉记者,公司和定埠港的合作已经有3年多,相较于定埠港建成之前在江苏港口通过公路直拖的形式,目前通过水运已给公司节省物流费用近300万元。
“定埠港作业效率高、服务周到细致,为我们企业提供了方便快捷的装卸、运输、堆存等服务,今后我们将进一步深化合作,共谋发展。”葛俊说。
据了解,由省港口运营公司与郎溪乡村建设投资集团共同出资2.6亿元成立的安徽省定埠港国际物流有限公司,负责定埠港及临港产业园的建设和运营管理。“我们码头配置有集装箱桥吊、集装箱正面吊、通用龙门吊、固定吊、装船机等大型起重装卸设备10余台,具备集装箱、钢材、矿石、煤炭等大宗货物进出口装卸能力。”安徽省定埠港国际物流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林绪文介绍,自开港以来,定埠港累计吞吐量突破1200万吨,开通省内首条县级集装箱航线,服务县域及周边企业近百家。
“2021年以来,投资1.5亿元的定埠港二期及临港产业园项目启动,定埠港三期及综合服务区项目完成总体规划布局,建成后定埠港散货年吞吐能力可达1500万吨、集装箱30万TEU。”林绪文表示,未来的定埠港将在长三角区域发展一体化国家战略引领下,加快水运基础设施和港航物流体系建设,打造区域综合交通枢纽,助力宣城市水运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打造“绿色生态皖东南第一港”
近年来,宣城市郎溪县以争当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安徽县域排头兵为航标,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抓好重点工作。目前三省一市已签订《合作推进宁杭铁路二通道框架协议》,宁杭铁路二通道框架协议入选重大合作签约事项;溧宁高速郎溪开发区互通工程已完成环境影响报告审查;加快绿色智能制造产业园规划建设,云台路等11条道路获批中央预算内投资5000万元补助,疏通修复管网194.8公里。定埠港二期4个1000吨级泊位建设完成,累计完成吞吐量1200万吨,集装箱吞吐量1684标箱。
“我们还加强生态共保联治,推动与溧阳市建立跨区域生态环境联防联控机制,同时推动文旅融合发展,开发郎广溧(苏皖合作示范区)二日游精品线路。”郎溪县发改委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县已经签署苏皖合作示范区人力资源(广德、郎溪)市场合作协议,设立三地人力资源分市场等等。开放合作水平不断提升,一体化发展迈向新阶段。
“下一步我们将持续优化‘一区一园一港’产业空间布局。加快建设完善郎溪经开区及东区智能制造产业园基础配套设施,力争与溧阳市社渚镇合作共建产业示范园项目取得实质性进展,优化推进新发工业园建设,全面提升主园区承载能力。”该负责人说,郎溪县将积极培育和引进汽车零部件、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同时加快定埠港二期及临港产业园建设,打造通江达海“绿色生态皖东南第一港”。
开展企业档案电子化管理
在宣城市广德经济开发区(安徽广德皖苏浙产业合作园区)内,处处涌动着干事创业的澎湃激情。乘着长三角一体化的政策东风,广德市经开区内的展示中心展示着入驻的众多企业的优异技术创新成果,从规工企业,到高新技术企业,再到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在48平方公里的广阔区域内,广德市经开区现有投产企业已达437家。
广德市是安徽省唯一同时与苏浙两省毗邻的县级行政区,也是省内参与长三角产业分工合作的“桥头堡”。为进一步提高为企办实事的效率,广德市政府着力深化“放管服”,在全省率先开展企业档案电子化管理,建立公共服务和行政权力中介服务清单,实施跨部门联合监管,同时落实优化服务功能,建立“一窗式”服务模式,设置了G60科创走廊“一网通办”综合服务窗口,政务服务事项实现了只进一扇门、只跑一扇窗和在线办理三个100%。
千帆汇海阔,风好正扬帆。随着基础设施的完善和营商环境的优化,2022年,宣城市规模工业企业总数突破了2000家,居全省第4位,地区生产总值接近2000亿元,增长4.5%左右,新建亿元以上省外投资项目500个,居全省第1位。
宣城市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宣城市将加大对沪苏浙地区外出招商的频次和人才的引进力度,加强产业协同和分工合作,发挥在交通、区位、科技创新、人力资源、土地要素等方面的优势,不断优化营商环境,争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安徽排头兵。
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徐琪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