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16版
发布日期:
为什么刘姥姥能知恩图报
  □广州笙歌拂衣
  刘姥姥刚出场时很庸俗,很底层,人品也一般,完全看不到大仁大义的样子。
  先是一肚子小算盘,瞅准了王夫人着实大方响快,“怜贫恤老,最爱斋僧济道,舍米舍钱的”;再算准了王家会爱惜名声,于是借着女婿家和王家连过宗,找上门去。
  贾府这样的公侯之家,遇到的打秋丰,无非三种情况:
  有才,于是自荐为其门客,如程日兴;
  上门勒索的,如夏太监;
  有些缘故认识,知道对方好善,于是上门求告,如刘姥姥。
  这三种情况,作者都有细写,但是,当贾府倒台后,三种人的表现却大为不同。
  中国人看重家风的传承,屈原先生念念不忘“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然而,刘姥姥和女婿的家世、家风,考出来却毫不值得炫耀。狗儿的爷爷原是一位小京官,之所以能和王家连宗,作者明说了是因为势利。
  狗儿的爷爷和父亲都去世后,他不善于钻营,便和王家疏远起来。对此,刘姥姥并不觉得女婿有骨气,认为“是你们拉硬屎,不肯去俯就他”。敦诚曾写诗《寄怀曹雪芹》:“劝君莫弹食客铗,劝君莫扣富儿门。残杯冷炙有德色,不如著书黄叶村。”一对照,便知刘姥姥为人的底色,真不咋样。
  刘姥姥提议找王夫人打秋风,作者调侃狗儿“名利心甚重”,马上听从了岳母大人的教导,极力赞成,并出主意找周瑞家的作桥梁,一定能和王家再联系上。而狗儿父亲和周瑞有极好的交情,是因为争买田地,隐约可见权贵家的豪奴们仗势欺人的样子。可见“势利”二字已被代代传承。
  看刘姥姥一进荣国府,一听凤姐告穷,就心突突的,一听给二十两,就喜得全身发痒起来。“喜得全身痒痒”是作者的原语,绝无赞美,倒有些嘲讽调侃的味儿。
  刘姥姥确实圆滑而善于巴结,打抽丰的技术还是很高明的。但是又并非只有圆滑巴结的一面,真到开口要钱的关键时刻,刘姥姥却“未语先飞红的脸”,忍耻张了嘴,拐弯抹角,关键词语就是说不出来。可见她的道德底色,和夏太监们终是不同的。
  这时作者给了刘姥姥一个学习的机会,让贾蓉来向凤姐借玻璃炕屏。
  刘姥姥现场学习观摩富贵人家之间是怎么借东西的,看凤姐摆身段,看贾蓉笑着轻松地张嘴、下跪撒娇。有钱人尚且要借物,何况她刘姥姥。人家亲侄儿都得低三下四,得反复求饶,何况她和凤姐的关系呢。
  等贾蓉走了,刘姥姥轻松了好些。很顺利地说出了她如今的家境:一没有吃的,二是天冷了,只好投奔你了。又打板儿,希望孩子心直口快说出重点:给点银子,让我们能活下去。
  马未都提到古代乡绅做慈善与现代人的区别:
  现代人做慈善恨不得路人皆知,还要公开报道,采访被救济人,还要举个牌子合影,上报纸上电视,完全不考虑这得多伤人的自尊心。
  乡绅们救济别人,绝不能让对方忍耻说出要钱要东西这回事,说出来就是你残忍,不仅如此,救济的方式还得讲究技术,得给对方找个非常体面的台阶,若有半点让人感觉受辱受伤,就不是真的做慈善。
  对照这标准,凤姐不说能得满分,可也算优秀了。刘姥姥打板儿,希望小孩子能说出要银子的话来,凤姐忙止道“不必说了”,保住了刘姥姥三分自尊。
  凤姐给银子前有个长篇发言,句句令人舒服。先是请坐,然后开始自我批评:没有主动照应亲戚,是我们王家失了情分;接着请刘姥姥原谅她年轻,很多人和事她不知道,今天怠慢她了;然后请刘姥姥理解她的难处,二十两别嫌少,千万给凤姐点面子,不要就是怪罪我,我会很为难的。
  最后,凤姐再温暖一把:这还有一吊钱,你老打个车回家,回去后代我向全家问个好,以后常来走动。文有文眼,诗有诗眼,“以后常来走动”就是凤姐长篇发言的字眼。有这一句,救济就是真的慈善,没这一句,前面的话不过是有经验的当家人的例行公事。
  凤姐这一套话,完美地保住了刘姥姥的自尊心,又让她真正得到了救济,可说是让人如沐春风。
  俗话说得好,有得到就要有付出。人们期待付出得到回报,希望被救济的人懂得感恩。最低要求是,当有一天贵贱相易,别忘恩负义、别落井下石。可是,如果施恩救济时就不是真的慈善,只是我给银子你给尊严的等价交换,凭什么让人感恩?若是施恩时得意忘形、任意践踏别人的尊严,又怎能妄想对方会滴水之恩以涌泉相报呢。
  对刘姥姥来说,她不仅仅是得到了二十两救济银,还真切地感觉到了远亲的温暖和情分。凤姐要她常走动,她真就常走动了。二进荣国府的刘姥姥,带了东西上荣国府来了。
  小时候去别人家打秋风,爸妈总要叮嘱不能空手,拿去的东西,都是家中能搜寻到的最好的。我们知道即便是家中最好的,也根本入不了亲戚的眼,但那是我们的心意,说明我家懂礼,知道礼尚往来四个字怎么写。
  出场时圆滑又势利的刘姥姥这时变得懂得感恩和有礼:“这是头一起摘下来的,并没敢卖呢,留的尖儿孝敬姑奶奶姑娘们。姑娘们天天山珍海味的也吃腻了,这个吃个野意儿,也算是我们的穷心。”这是刘姥姥出场以来说得最漂亮的话,“我们的穷心”,说得多好啊。
  像贾府这样的人家,厨房哪缺她那一点蔬菜瓜果。朋友之间,“千里送鹅毛,礼轻情义重”,谁说贾府这样的人家,结亲交友的原则就不是如此呢。
  凤姐一向爱财,但她更爱别的东西,比如岫烟的敦厚,探春的才干,比如刘姥姥的穷心。刘姥姥带来的瓜果蔬菜并没有被拒之门外,没人说“值几个钱,谁稀罕你的东西”。大管家张材家的陪着姥姥说话,两三个丫头忙着清点收拾。
  在王府出生,在贾府几十年的周瑞家的,看过形形色色的人出入两府,来的人有求还是无求,她一望便知。她向刘姥姥祝贺道:好消息,你投了二奶奶的缘了,她留你住一晚呢。可见,并不是所有的刘姥姥们都能住一晚的,得看投不投缘。
  一进荣国府,刘姥姥一无所有、不会说话,尚且被善待,二进时的姥姥说话知趣,很懂得礼尚往来,为报恩而去,更会被善待了。何况,她还被贾母亲自陪同接见。
  有这样的老太太陪着,相处和往来自然更像亲戚。
  贾母一口一个老亲家地叫着,聊着天,陪着逛园子,到各屋去坐着;这个诰命夫人和她说老人们才会说的话,尽量让她吃到从没吃过的,看从没看到的。
  二奶奶开玩笑,故意乱插刘姥姥满头的鲜花,没人低级趣味地辱她为乐,都提醒道“还不拔下来摔她脸上了,打扮得像个老妖精了”。
  至于送的吃的、穿的、用的、还有药品,更是堆了一车。王家二小姐还和过去一样响快大方,一百两银子,可以回家买田买地做小本生意,从此和贫穷彻底说再见。刘姥姥一家一定会争气的,有了这本钱,一定能混出个人样来。
  为什么刘姥姥会以涌泉相报?因为贾府诸人给她的,是真正的善果。
  说到底,施恩和仗义一定和钱有关,而人家会不会报恩,又常常和金钱无关。
  报恩时,人们一定会衡量那份恩情是真情还是假义,那份恩情的背后,有没有算计和心机。说到底,作者是彻头彻尾的女性主义者。男人们会叫一个有情操的贾雨村变成落井下石的人,女人们却会叫一个穷苦贫贱的刘姥姥变成倾家荡产报恩的仁义之人。
  怪道作者要巴巴地在小说开头申明:“念及当日所有之女子,一一细考较去,觉其行止见识皆出于我之上,何我堂堂须眉,诚不若此裙钗哉”。既以绛珠仙子还报甘露之恩为开头,大约,小说结尾就是刘姥姥报恩救巧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