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开农家乐、办民宿、弄采摘园,打造周边休闲旅游好去处;有的收发快递、直播带货,成为村镇集市人气最旺的地方;有的开小超市、修理店、家庭作坊,服务当地居民生产生活……在不少乡村,农家庭院承担多样功能,演绎多彩角色。
今年,“庭院经济”首度被写入中央一号文件。文件明确提出“鼓励脱贫地区有条件的农户发展庭院经济”。
一般来说,庭院经济即农户家庭院落经济,指的是农民以自己的住宅院落及周边场域为空间范围、以家庭为单位进行小规模生产经营、为自家和社会提供农业土特产品和有关服务的经济形式,是农业经济的组成部分。
“大的背景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守牢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的需要。发展庭院经济是增收致富的重要方式。”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乡村发展与城乡关系研究室主任何安华说。
2022年9月底,农业农村部、国家乡村振兴局印发《关于鼓励引导脱贫地区高质量发展庭院经济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高质量发展庭院经济,是促进就地就近就业创业、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展增收来源的有效途径。”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数据显示,2022年脱贫人口务工规模3278万人,同比增加133万人。而对由于各种原因无法外出务工的脱贫人口来说,发展庭院经济,可成为外出就业的有力补充。
在何安华看来,发展庭院经济对多方有益。对农户,有助于合理利用院落等闲置资源,为家庭增加一份收入。对村庄,发展好庭院,有助于增添村庄的绿色和文化味,将居民生产生活和环境美化相结合,乡愁也有了情感的载体。对县域,由庭院汇聚和培育特色产业,打造一村或一乡“一品”,有助于形成县域经济新的增长点。对国家,庭院生产的土特产品可以农户自用也可向市场供给,有利于增强食物保障能力,夯实广义粮食安全根基。
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少不了政策支持和引领。在何安华看来,这也就是今年中央一号文件“鼓励脱贫地区有条件的农户发展庭院经济”中“鼓励”二字的意义所在。
“首先是引导产业和业态的选择。”何安华说,各地有关部门要提供信息指引和产业发展咨询服务,帮农户选择有潜力和前景的产业,推动形成一村一业或多业的庭院经济发展格局。二是补要素短板,在资金、技术和管理方面提供相应支持,帮助农户“闯市场”。三是提高组织化水平,引入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合作主体,强化他们与庭院经济经营户的利益联结,提高市场竞争力。
此前,不少地方已出台政策,对庭院经济进行实打实的扶持,如统筹用好乡村振兴补助资金、东西部协作资金、定点帮扶资金等,对符合条件的庭院经济项目给予支持;推出脱贫人口小额信贷政策,鼓励用好创业担保贷款、“富民贷”等金融产品;加大产销对接力度,组织庭院经济经营户与城市市场、超市、酒店、网购平台、社区团购、文旅经营主体开展对接活动等。
“庭院经济是市场经济、农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庭院将联结大市场,并有望释放大潜力。”何安华说。
综合新华社、澎湃新闻等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