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7版
发布日期:
三位部长亮相首场“部长通道”
  3月5日上午9时,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开幕会。开幕会结束后举行首场“部长通道”采访活动。大会新闻中心邀请了三位部长接受记者采访,回应社会各界的关切。三位部长分别是: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金壮龙,科技部部长王志刚,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
  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金壮龙:我国5G基站总数将超过290万个
  2022年我国经济发展遇到了不少困难和挑战。如何推动工业稳增长,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
  金壮龙在回答有关工业经济运行情况的问题时,用数据展示了我国工业经济总体回稳向好的态势。2022年全国工业增加值首次突破了40万亿大关,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了3.6%,工业在宏观经济大盘中的‘压舱石’作用进一步显现。其中,制造业增加值在整个GDP中占27.7%,我国制造业连续13年居世界首位。”
  金壮龙说,今年工业经济发展有不少有利因素——疫情防控取得重大决定性胜利,现在我们的存量政策、增量政策叠加发力,会进一步释放市场主体活力,释放居民消费潜力,释放产业升级动力。“工业经济有望回升向好,对此我们充满信心。”
  《政府工作报告》强调,要突出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工作。金壮龙提到,要千方百计稳住工业行业中规模比较大,占GDP比重在1%以上,比如电子、汽车、钢铁、有色、石化等行业。稳住新能源汽车等大宗消费,同时继续开展智能家电、绿色建材下乡活动。
  “传统产业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基底,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直接关乎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全局。”在提升和改造传统产业方面,金壮龙表示,要在大飞机、工业母机、深海装备、医疗装备、农机装备等重点领域突破一批标志性的重点产品。聚焦高端化、智能化和绿色化,使我们国家传统产业向中高端迈进。
  金壮龙表示,我国已经建成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的5G网络,现在我们国家5G方面已经居于世界前列。我国5G移动手机用户已超过5.75亿户,我们今年将新建开通5G基站60万个,总数将超过290万个。我们的6G推进工作组已经在开展工作,要加强国际合作,加快6G的研发。
  科技部部长王志刚:我国正持续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投入
  政府工作报告说,支持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全国基础研究经费五年增长1倍。“基础研究占全社会研发投入比例连续四年超过6%,与全国研发投入相比,基础研究投入增速更快。”在答记者问时科技部部长王志刚介绍,基础研究属于科技创新全局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本身也应该进行顶层设计。“我们发布基础研究十年规划,同时围绕加强基础研究在创新环境建设、人才评价方面实施了一系列改革举措。”王志刚说。
  党的二十大对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作出明确部署。企业从“技术创新主体”转变为“科技创新主体”,表明企业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地位、角色、使命、任务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企业不仅是技术创新主体,要解决技术问题,同时也是科学研究主体。”王志刚说。2022年,企业研发投入占全社会研发投入已超过四分之三,全国技术合同成交额达4.8万亿元,企业购买占比超过80%。王志刚表示,只有让企业成为科技创新活动的主体,而不仅仅是成果应用的主体,才能使企业从源头全过程参与,从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到技术创新、成果转化都能发挥主体作用。“下一步,科技部会进一步加大对企业成为科技创新主体的支持。”王志刚说,不论国有、民营、大中小微企业,只要从事科技创新活动,以科技来提升企业的发展质量、发展水平和竞争力,科技部都会全力支持,而且在权利、机会和规则三个方面平等支持。
  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人工智能等领域创新成果不断涌现。ChatGPT是近期国内外市场高度关注的话题,国内多家企业也相继宣布有相关业务布局。ChatGPT之所以引起关注,在于它作为一个大模型,有效结合了大数据、大算力、强算法。”“部长通道”上,王志刚在回答记者有关提问时举了两个生动的例子:“同样一种原理,在于做得好不好。比如发动机,大家都能做出发动机,但质量是有不同的。踢足球都是盘带、射门,但是要做到梅西那么好也不容易。”
  “总的来讲,人工智能是大方向、大领域,它的影响绝不仅仅在科技领域本身。”王志刚表示,希望从事人工智能研究的大学、科研院所、企业能更好进步,为推动全球人工智能发展作出中国贡献。
  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生物多样性保护三条经验值得国际借鉴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说,中国是一个拥有超过14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人口众多、资源环境承载力弱、约束性强,要整体迈入现代化国家的行列,如果走大量排放污染物、大量消耗自然资源、低水平粗放式的发展道路,显然是行不通的,我们的资源环境承载力也不可持续,因此必须要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道路。
  黄润秋介绍,近十年,我国重点城市PM2.5浓度累计下降57%,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下降34.4%,全国地表水I到III类水质断面比例提高23.8个百分点,达到87.9%,已接近发达国家水平。中国是全球空气质量改善速度最快、可再生能源利用规模最大、森林资源增长最多的国家。
  在污染物减排方面,这十年,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的减排分别超过84%、58%,北京二氧化硫的浓度以个位数的微克来计。PM2.5连续九年下降,累计降低57%,重污染天气比例只占1%左右。老百姓对生态环境的满意度,根据最新调查结果超过了90%。所有这些情况表明高水平生态环境保护不仅不会阻碍经济发展,而且会为经济发展增添新动能,推动高质量发展。从另一方面看,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实现高质量发展,高水平的生态环境保护是内在要求、应有之义。所以,必须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中考量,统筹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一方面,要支撑服务保障好经济平稳运行和发展向好;另一方面,要守好生态环境底线,以高水平保护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关于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黄润秋表示,中国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的三条经验值得国际借鉴:第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生态文明理念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第二,中国的生态治理的制度、举措,我国建立了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创设了生态保护红线的机制,把生态功能极为重要和敏感的区域划到红线里面妥善加以保护,陆域红线面积占比超过了30%,在全世界是独一无二的。第三,实施的大规模、大尺度的生态修复。国家层面实施了44个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的项目,还有一大批矿山生态环境修复项目,这些工作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评价这些是全世界最有希望、最具雄心、最鼓舞人心的大尺度生态修复范例。地方层面,各地加强城市的黑臭水体治理、水环境质量提升、水生态修复。现在,大家到各个地方去,都希望沿着治理好的河流看一看,两岸水清岸绿,成了老百姓很好的生活休闲空间,这也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体现。通过以上这些措施,我们将真正实现生态效益、环境效益、经济效益三赢。综合新华社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