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4版
发布日期:
全国人大代表王建伟:
没有茶文化支撑的茶乡会成为寂寞的茶乡
  “我的家乡在池州市霄坑村,当地气候、土壤与植被都非常适合生产茶,茶区的老百姓也因为种茶、产茶而日渐富裕。”全国人大代表王建伟是安徽省池州市贵池区霄坑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过去二十多年里,他致力于带领村民发展茶产业。今年,他将继续围绕乡村治理和乡村振兴提出自己的建议——大力发展茶文化,推动茶文化与茶产业融合发展,从而促进茶区乡村振兴。
  让乡村旅游变成村里的重头戏
  霄坑村位于皖南山区腹地,境内山高林密,人均只有三分冷水田。王建伟介绍,近二十年,他带领村民发展茶产业,将村集体所有的茶园分包到户。同时,为调动村民积极性,他鼓励村民在房前屋后、闲置林地上种植茶树,发展茶园,村民的收入因此逐年提高。
  近几年,霄坑村又开始升级茶产业,将老茶叶加工厂重新“拾起来”,装修升级发展二产。同时,在各级政府的指导和帮助下,霄坑村对该村茶叶品牌进行整合,打造霄坑绿茶区域公共品牌;成立霄坑村茶叶协会,采取“协会+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扩大茶叶品牌影响力。如今,霄坑村约有6000亩茶园,年产茶叶14万斤,产值近6000万元,人均收入近3万元。
  “我们现在在修观光栈道等旅游设施,最终的目标是让茶产业营收成为附带收入,让乡村旅游变成村里的重头戏。”王建伟说,下一步,霄坑村准备推动茶产业和旅游业融合发展。
  推动茶文化与茶产业融合发展
  “近年来,各地依托茶俗、茶艺、茶道等文化活动,深入挖掘茶文化精髓,推动茶文化的发展。”王建伟介绍。
  在乡村振兴的路上,王建伟感受到,因为没有把茶文化、茶产业和茶科技统筹起来,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导致当地茶产业再上新台阶的难度加大,发展后劲不足。他坦言,当地茶文化发展目前仍存在不少困难与问题,比如政府和企业在茶产业发展中,没有充分考虑茶文化的因素,将茶产业简单地作为农业生产或经济行为来对待,城市当中精品茶馆或规模经营的茶馆缺失,茶区也没有一座规模化的茶叶博物馆或文化馆。“殊不知茶文化与茶产业、茶科技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协同发展的。”
  此外,茶企业在茶产品开发与宣传推介中,没有深入发掘区域茶文化的形式与内容,宣传与推介流于形式,与消费者的需求脱节。“比如霄坑村是著名茶区,但我们光是重视茶叶生产,却没有挖掘霄坑茶文化,更没有茶叶展馆。”王建伟说,茶季一结束,茶农就进城打工了,没有茶文化支撑的茶乡,又会成为寂寞的茶乡。
  “茶区作为特色产业的策源地,要为农业高质量发展作出贡献。”王建伟认为,政府重视茶区文化建设,要充分发挥茶区茶文化底蕴深厚、历史名茶多的优势,将茶产业发展与区域特色文化结合起来,大力开展茶文化活动,培育茶文化精品,鼓励茶文化活动进企业、进校园、进社区,实现茶产业与茶文化相互融合、相互促进,拓宽茶农增收渠道。
  此外,要创新茶饮形式与内容。“现有的茶叶餐饮或茶饮楼堂馆所,在经营上要进行创新与探索。不仅要在绿茶茶具上有所创新,还要丰富茶艺表演或茶文化活动,也可以举办饮茶读书会、茶道讲学、书法比赛或茶文学活动等,使茶体验活动向纵深发展,也使茶饮文化活动更加丰富多彩,真正将茶饮文化引向深入,使之更具有观赏性、参与性和商业性。”王建伟说。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叶晓